中场怎么办?

1992 年 8 月 22 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亚足联万宝路戴拿斯杯足球赛第一轮比赛中,中朝之战,火爆场面接二连三,引起京城近五万球迷的极大兴趣。中国足球队仅靠着终场前一分钟高洪波的一记巧射,才摆脱了戴拿斯杯赛首场失利的命运,真是万幸。难怪中国足球队教练施拉普纳赛后在新闻发布会上一改场上着急、无奈的神情,称“2 比 2 是最好的结果”。尽管在上海国际足球邀请赛后,施拉普纳花大力气改善问题最多的后防线,但从中朝之战来看,效果仍不太明显,用施拉普纳的话来说,犯的错误与以前是相同的,即人多而不盯人。下半时第 30 分钟,朝鲜队攻进的第二个球就是很好的

例证,当时朝队左路下底传中,埋伏在右侧的 7 号金宗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从容得分。可见施拉普纳要治愈中国队这一顽症的难度不小。然而中国队更大的弱点却是中场。中朝之战,中国队排出 532 阵容,进攻时改为 352, 三名中场人员是后卫高升、左前卫赵发庆、右前卫谢育新。除谢育新一直担任前卫外,高升是顶替因腰伤而未能上场的李红兵,而赵发庆,司职前卫大概对他来讲也是第一次。对赵发庆的这种使用,虽然施拉普纳赛后说是“因为高洪波有些伤”而顶替的,但据悉实质上施拉普纳是认为“赵发庆有能力胜任场上任何位置。”但施拉普纳对现国家队两个边前卫不满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诚然,赵发庆防守能力固然强,但传出有威胁球的能力毕竟还差一些;谢育新此战大失水准,高升的位置又偏后,这样中间常常出现一大块空白地带,使前卫线强大的朝鲜队进攻时更显得轻松自如,甚至有一次朝鲜队的盯人中卫长驱直入,带球攻至中国队禁区前沿而未遭阻拦。而中国队进攻时中场虽有两边后卫范志毅、黎兵的参与,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但仍

未能转化为实力上的优势。难怪施拉普纳赛后主评论道:“中场封抢不紧, 后防缺少中场的支持,进攻显得很薄弱。”看来中国队被动的根子还在中场。纵观全场比赛,场上显得中国队打法无章可循,各队员发挥不出技战术水准。常因中场的控制不好,导致三条线脱节,防守上又犯以往同样的毛病——6 人盯 3 人或 2 人,仍然让对手随意破门。可见,整场比赛难以组织有效的进攻,其原因就是中国队中场太薄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