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运会上的中国女篮

第 11 届亚运会精彩纷呈的场面,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然而, 中国女篮兵败北京的隐痛,却久久遗留在人们心中。篮球界、社会界人士和广大篮球爱好者更是十分关切,每“触”及这一“痛处”,痛惜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此次,在家门口被人挫败非同一般,其痛惜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认为,中国女篮兵败北京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没有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真正汲取用汗水和眼泪换来的教训。多年来我队同韩国队交手不下 20 余次,在同一对手身上今日胜、明日败,从输赢几分到输赢十几分,几十分,反反复复、有得有失,无论从正、反哪方面看,经验和教训不可谓不丰富、不深刻。从北京亚运会中韩之战表明,我们的一切部署与战法,无不依循陈规陋矩,毫无新意可言。所以别人的传统优势照样尽情发挥,我们的历史弱点同样暴露无遗。可见,不总结历史经验, 不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在过去的基础上锐意求新,即使偶然得手,失败也迟早会找上门来。

第二、心理素质和作风还没有过关。对于北京之战,行家们议论较多的就是心理素质和作风。赛后,王宗元教练痛惜指出,女篮负韩国这场球,“最主要的是这块金牌份量很重,运动员的精神压力太大和心理素质不过硬”。在关键时刻常感“精神压力太大”、多犯“过度紧张症”,的确是我国女篮的一个致命伤。1988 年以来在亚洲赛会上中国三战韩国队的经历尤能说明问题。1988 年第 12 届亚洲锦标赛冠军赛上,离终场只剩 10 多秒钟,此时我队尚领先一分并控制球权,就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由于过度紧张,竟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传接球失误,结果功败垂成。1990 年第 13 届亚洲锦标赛虽然赢了韩国队,但若仔细分析,因为惊慌失措,竟连一对一的基本防守也漏洞百出,全场仅漏防和被对手持球一晃而过的失分竟高达 9 个球之多。北京亚运会中韩之战,我队下半时的远投命中率仅 26.6%,大失水准。教练员在追述其原因时指出,也是由于“队员们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所述前三战,不论是“过度紧张”,还是“惊慌失措”,或者是“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其实都出自“恐韩症”。此“症”不除,今后如果再战, 即使我们的技战术水平有所发展,胜负也难预卜。

第三、身体对抗能力差。人所共知,凶猛的身体接触,在高速度和大强度对抗中完成攻防动作,这都是当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要求。纵观中国女篮在1990 年世界锦标赛和两次亚洲赛事中的表现,无论是奔跑能力、对抗作风和对抗力量,都难以令人满意。此次,中韩之战,由于前一天半决赛我们的主力队员在拼死争夺中体力已消耗很大,便在决赛时表现出疲惫不堪的状态。可见,中国女篮身体水平同韩国队相比,除身高外,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活等基本身体素质,均不显优势。比赛中我们看到,在三秒区乃至整个近篮区,处处都是韩国队员粗壮有力的手臂和身躯。中国队因缺乏在身体猛烈接触中施展技术的本领,总是难以完成任何战法和意图。至于篮下短兵相接, 更是前封、后堵、上盖、下顶,几乎百般招术都用得上的扣人心弦的肉搏战。不难想象,在如此高强度的激烈争夺中,没有壮实的身体,没有过硬的对抗能力和技巧,缺乏在猛烈撞击中保持身体平衡而施展攻防动作的能力,在精英荟萃的世界篮坛,很难有立锥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