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近距摄影有什么特点?

一、什么叫近距摄影?

在普通照相机上外加特殊附件,对 1 米以内细小物体进行拍摄称为近距拍摄。近距摄影的横向放大率β值在 1/5~1 之间。

  1. 用普通相机进行近摄时为什么必须外加特殊附件?根据理想光具组成像基本公式:

1 − 1 = 1 β = S′

S′ S f ′ S

当摄影镜头焦距 f′一定时,物距 S 愈小,像距 S′愈大,β也愈大,即底片上物体像愈大。欲拍摄物体细节,需要对物体进行拍摄,特别是拍摄细小物体,有时要近至 10cm 以内。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整组调焦照相机(或其它形式调焦的普通相机),在其调焦限度内根本无力在底片上获得清晰像,因为满足高斯公式的像成在底片的后面。

普通相机,由于结构的限制,被摄物体距镜头的距离,最近也得 1m 左右。要拍摄距离小于一米的物体,还要获得清晰像,用不加特殊附件的普通相机是根本办不到的。除非在被摄体位置和镜头焦距一定的情况下,想办法拉长曝光窗与镜头间的距离;或者保持被摄体与曝光窗的位置一定,想办法改变镜头的焦距。上述两种办法都必须在普通相机上外加特殊的附件。

  1. 什么叫附加镜法?

保持被摄的近物位置和普通相机的位置一定,在相机镜头前加一附加镜,这时附加镜跟相机镜头组成一个联合

f ′ f ′

光具组,它相当一个新镜头,其焦距f ′ = − 附 镜 ,f ′ 为附加镜的焦

∆ 附

距,f'镜为相机镜头的焦距,△为附加镜的后焦点与照相镜头的前焦点的距离。经过调焦使物距、像距、焦距 f'满足高斯公式,在相机曝光窗上的底片上可获得近物的清晰像。如图 4-41 示意图,(a)为未加附加镜作近距拍摄时,像点 P'远离了镜头成像的焦平面;图 4-41(b)为加近摄镜后,拍摄相同位置的物体,像能成在焦平面(曝光窗)上。可见在底片与镜头间距离不变的前提下,加附加镜后能拍摄比未加附加镜头近得多的物体。

加近摄镜法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照相机,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在被摄物体位置和大小确定的条件下,光学系统的像差是其结构(r,d,n)的函数,加近摄镜后,系统的结构有变化,因此其像差也要发生变化。原来镜头的像差已平衡,加附加镜后,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了球差和色差,故成像清晰度降低。由于附加镜的种类规格有限,不能作高倍近摄,倍率的变化也作不到连续。

  1. 什么叫加长像距法?

在镜头和相机的暗箱之间,加近摄圈或皮腔,使镜头能更长的伸出以加大像距,一般皮腔的长度可在 30 至 200mm 内伸缩。小于 30mm 的近摄,可采用近摄圈。皮腔加在标准镜头上,能获得 1×~3×的照片。

加长焦距法的优点是这种方法不改变相机镜头的光学结构,故相机镜头的变化不大,因此跟附加镜法相比像的清晰度高,放大倍率可用皮腔的伸缩来连续变化。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镜头能从暗箱上卸下的相机。

二、怎样计算附加镜的光焦度?

  1. 怎样计算附加镜的光焦度?

空气中的透镜(或镜组)的光焦度等于其焦距的倒数即,ϕ = 1 ,

f ′

附加镜实际是凸透镜,如焦距与光焦度分别以 f'附、ϕ附表示,则:

1

f ′

附加镜与眼镜片一样,通常用光焦度标注,市场上出售的附加镜通常有:

+1D、+2D、+3D 三种。+1D 附加镜的焦距为 1m、+2D 附加镜焦距为 0.5m、

+3D 附加镜焦距为 0.33m。

  1. 怎样计算附加镜组的光焦度? 由第三章联合光具组有关公式:

∆ = d − f1′ − f2′

f ′ = − f1′·f2′ =

f1′·f2′ f1′ + f2′ − d

若两个透镜相接触即 d=0,则

f ′ = f1′·f2′ ,ϕ

f1′ + f2′

ϕ = ϕ1 + ϕ2

= 1 ,ϕ

f1′

= 1

f2′

例如当三种规格附加镜联合使用时(密接),其总光焦度为+6D。3.怎样计算附加镜与物镜组合的焦距?

这就是求 f'附与 f'镜的联合光组的焦距公式:

f ′ · f ′

f ′ = 附 镜

(4 - 3)

f ′ + f ′

使用几个附加镜的组合焦距,以毫米为单位,而ϕ附组以米为单位则

f ′ = 1000 毫米

附组

  1. 怎样计算加附加镜近摄时放大率?

照相物镜对焦在无限远时,放大倍率按下式计算:

β = f 物′ 镜

f ′

(4 - 4)

表 4-4 为附加镜近摄时放大率(物镜对焦在无限远)

表 4-4

镜头焦距(mm)

加附加镜后的放大倍率

+1D

+2D

+3D

50

0.05

0.1

0.15

75

0.075

0.15

0.22

100

0.1

0.2

0.3

135

0.135

0.28

0.42

200

0.2

0.4

0.6

300

0.3

0.6

0.9

  1. 怎样计算实际拍摄距离?

由式(4 - 3),f ′ = f 附′ × f 镜′ ,分子、分母都除以f ′

,则:

f ′ + f ′

f ′

f ′ =  (4 - 5)

ϕ f ′ + 1

加上附加镜后最远的拍摄距离,是以原镜头对焦在无限远时为准, 原镜头对无限远调焦其像距等于镜头焦距 f'镜。所谓“为准”,就是加附加镜后联合光组对有限远物体拍摄时,其像距 S′也等于 f'镜,即 S

′=f'镜,这时的物距就是加附加镜后的最远拍摄距离,它刚好等于附加镜的焦距。推导过程如下:

已知:f ′ = ϕ

f 镜′

f ′ + 1

,S′ = f ′

求:S=?(最远拍摄距离)

解:根据高斯公式 1

− 1 = 1

S′ S f ′

1 = 1 − 1

S S′ f ′

1 = 1 − ϕ 附 f 镜′ + 1

S f 镜′

= −ϕ

f镜′

= − 1 = 1

f ′ f ′

附 附

S = f 附 = ϕ

使用两个附加镜时

S= 1

附1 附2

若相机物镜对焦在有限远距离 m 时,加附加镜后的实际拍摄距离为

f ′ ·m

S=

f ′ + m

(4 - 7)

或 S= ϕ

m

m + 1

(4 - 8)

一般市场上出售的附加镜,都有详细的拍摄距离(即物距),见表 4-5。由表可见物镜对焦∞时,实际拍摄距离可按式(4-7)或(4-8)计算出。例如 m 取 15 米,f 附取 100 厘米时,可算得 S=94 厘米与表相符。

表 4-5 拍摄距离表

物镜对焦距离

实际拍摄距离(米)

+1D

f 附= 100cm

+2D

f 附= 50cm

+3D

f 附= 33cm

100

50

33

15

94

48.5

32.5

7.5

88

47

32

4.5

82

45

31

3.0

75

43

30

2.0

67

40

28

1.5

60

37

27

1.25

54

35

26

1

50

33

25

0.90

48

32

24

0.80

42

31

23.5

0.60

38

27

22

0.50

33

25

20

三、怎样计算加附加镜后光组的光圈数?

根据光圈数F的定义式F

f ′

= ,可知,当摄影镜头孔径

D

D一定时,

其光圈数与焦距成正比。设原物镜的焦距为 f 镜,光圈数为 F 镜;加附加镜后光组的光圈数为 F 组,焦距为 f'组,则:

f ′

=

f ′

f ′

(4 - 9)

F = F

组 镜 f ′

四、怎样计算近距摄影的景深?

根据式(2-87)抄写如下

 = FZP2

 2 f ′ 2 + FZP

 FZP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