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凡赫》

□〔英国〕司各特

《艾凡赫》是作家英国司各特的最出名的小说,也是他“中世纪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我国早在1905年就出版过魏易口述、林纾执笔的文言文译本,改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在国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2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的全盛时期,距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100多年。当时诺曼贵族在英国的统治已比较巩固,国王狮心理查黩武喜功,1191年发起十字军东征,让他的弟弟约翰亲王在国内执政。但参加十字军的基督教国家内部分崩离析,东征失利,十字军被迫班师回朝,在归途中遇风暴,理查率少数随从乔装平民取道维也纳回国,被奥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1年余,后来付了大量赎金才获释。理查王归国后,隐姓埋名,乔装为“黑甲骑士”,带着他的宠臣艾凡赫在国内游侠,察访民情。但约翰王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回国,继续施行暴政,阴谋篡夺王位。

故事从约翰亲王主持的一年一度盛大的比武会开始,自称“被剥夺了继承权”的无名骑士大获全胜,亲王后来发现这个无名骑士乃是他哥哥理查王的亲信艾凡赫,知道国王已秘密回国,不禁惊惶失措,就匆匆结束比武会,赶回京城筹划对策。而他手下一伙骄奢淫逸、无恶不作的诺曼贵族,比武结束后竟乔装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美女,还把萨克逊贵族、受伤的艾凡赫连同与他们同路的犹太人父女都绑架走了。绿林豪杰罗宾汉激于义愤,召集手下的自由农围攻诺曼封建主的巢穴妥吉尔司东堡,在隐姓埋名的国王“黑甲骑士”的参与下,终于攻破城堡,救出被囚之人,狠狠打击了诺曼贵族中的阴谋集团。

小说像司各特的其他优秀历史小说一样,是以妥协作告终的。黑甲骑士最后暴露了国王身份,受诺曼贵族欺压的萨克逊贵族和镇压诺曼贵族中叛逆分子的国王利害相同,因此民族意识很强烈的塞得利克终于与理查王言归于好,携手合作。因民族矛盾而失和的父子俩塞得利克和艾凡赫也在民族矛盾调和的基础上重新和好,连反对诺曼压迫者最坚决的绿林豪杰罗宾汉和他的手下人也莫名其妙地表示愿意效忠理查王,于是全部小说在矫揉造作的大团圆气氛中结束。

历史小说《艾凡赫》真实地再现了12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全盛时期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那一时代的风俗习尚和生活图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自从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后,原来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受到异族的压迫,广大的农民沦为农奴,原萨克逊封建主也受到诺曼封建贵族的歧视和欺凌。当时的统治阶级主要由封建贵族和僧侣组成。封建贵族中还建立有各级骑士的食邑制度。到了本书故事发生的时代,诺曼封建主们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已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起比较巩固的统治,因而日趋骄横自满,有的相互兼并,有的公然反叛国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使部分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如书中所描写的罗宾汉和他手下的绿林豪杰们即是。而当时的教会则自成一股势力,直接归罗马教廷管辖,差不多拥有全国1/3的土地。一些有势力的教派如本书中的圣殿骑士派,甚至公然与王室对抗。这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艾凡赫》这部小说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和反映,例如诺曼统治集团内部以约翰亲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与理查王之间争夺王位的矛盾和斗争,以塞得利克为代表的萨克逊贵族与以布里昂·德·波阿·基尔勃为代表的诺曼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斗争,以及以罗宾汉为代表的被压迫农民与弗朗·德·别夫等诺曼封建主两个对抗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

作者在再现中世纪英格兰社会生活的时候,虽然描绘了一些像比武、决斗等富于浪漫色彩的场面,但并没有把当时的社会美化。而是用生动的文笔,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僧侣们的腐化堕落,并在书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小说里的描述,还未将那一时代中黑暗悲惨的实况完全揭露出来。”

作者对被压迫的农民很是同情,不仅写出了他们深重的苦难,而且表现出了他们的斗争精神。书中农奴葛尔慈、小丑汪巴的形象,都是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刻画出来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尤其是罗宾汉英雄形象的再现,更是杰出的成就。

罗宾汉原是流传于英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最初见于《罗宾汉民谣》。在歌谣里他是人民的宠儿,穷苦人的保卫者,反抗封建压迫的叛逆。司各特在小说中再现罗宾汉的形象时,使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笔法,将民间歌谣里的材料加以提炼,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加以补充,塑造出一个传奇色彩很浓厚的叛逆者英雄形象。罗宾汉最初以洛克司雷的化名出现,不怕“犯上”,敢于以慷慨激昂的言词仗义执言,继而在比箭中以百步穿杨的绝技大显身手,显露出叱咤风云、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后来在夜间又以绿林人的身份出现,归还了犹太女子蕊贝卡赠给农奴葛尔慈的钱财,表现出他的侠义性格。至于这一人物的最出色描写,是在他率领部下围攻诺曼封建主巢穴妥吉尔司东堡前后,作者从各个方面突出他与封建主势不两立的立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虎虎如生的叛逆者英雄形象。

司各特在小说中对受歧视的犹太民族也表示深切的关怀和同情,指出“在那个时代,大概除了飞鱼之外,无论是地上的、空中的、水里的生物,任何族类所受到的迫害,都不象犹太人所遭受的那样没有间歇、普遍和无情”。小说中的犹太女子蕊贝卡,是司各特笔下最成功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这一形象的真实动人之处,在于作者一反前人和同时代人对犹太民族所持的偏见和鄙薄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一个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异族女子。过去文学中出现的犹太人传统性格在她父亲艾萨克身上虽然还有所流露,但在她身上却一丝不见。相反的,她所表现的,却是一个柔中带刚的弱女子的光明磊落、坚贞不屈的美好品质。她慷慨仗义,给穷苦人免费治病,视钱财如粪土。她两次落入诺曼骑士布里昂之手,但宁死不屈。作者一方面在她身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弱女子的悲惨遭遇,一方面又通过她的一系列行动,逐步展示出她那种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的鲜明性格,因此这一形象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典型意义。

但是,司各特出身没落贵族,从青年时代起就拥护代表贵族地主的保守党托利党,始终拥护王室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一贯主张用温和的、妥协的方式逐步改革社会,反对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他倾向于把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对抗的规律错误地理解为阶级矛盾可以调和、敌对阶级可以妥协合作的规律。因此,他的一些优秀历史小说尽管描写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斗争,但这些矛盾和斗争总是以妥协告终的。他所描写的人民运动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是片面的和局部的,而且或多或少是维护某一封建王朝的利益的。例如罗宾汉就从来不曾为诺曼王室效忠过。连英国作家凯宁在《司各特小说中的历史》第二章中,也说罗宾汉效忠于理查王的情节纯属虚构,毫无史实根据。而《艾凡赫》里的罗宾汉,最后忽然表示要替诺曼王室效忠,随后又悄悄退出小说的叙述范围之外,不知去向。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世界观局限和政治偏见给他的艺术形象所带来的损害。罗宾汉最后效忠于“狮心王”理查的情节可以说是作者为了宣扬阶级调和论节外生枝地强加上去的,一点也不符合这一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由于同样的原因,司各特着意刻画的一些主要人物,往往成为体现骑士理想和妥协思想的工具,没有典型性。例如艾凡赫原是作者着力最大的小说主人公,然而他在全书中却最缺乏光彩。作者企图把自己的骑士理想通过这个“英雄”形象表现出来,把许多超阶级的美德和骑士精神集中于他的一身,结果这个人物成了尚义、勇猛等骑士精神和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和超人式英雄,从他身上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他的行动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也缺乏有机的联系。艾凡赫的情人罗文娜,在性格描写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缺点。她与艾凡赫只是一对落于俗套的“英雄美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激情,因而没有艺术感染力。

书中的另一主要人物“狮心王”理查,也经过作者处心积虑的美化,被描写成爱民如子、英勇过人、能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英明君主。这一人物完全体现了作者拥护封建王室的保守思想。司各特的这种保守思想在农奴葛尔慈和小丑汪巴的形象塑造上也有所反映。这两个人物形象总的说来虽然刻画得相当出色,但在他们与萨克逊封建主塞得利克的关系上,作者却点染了浓重的封建色彩,把他们描绘成没有阶级立场的“义仆”。

司各特封建贵族的保守观点也表现在其他一些细节描写上,例如把以侵略和掠夺为目的的“十字军东征”美化为保卫基督教骑士精神的表现,书中的理想人物“狮心王”和艾凡赫,都是参加十字军后回国的。书中对撒拉逊黑人奴隶也作了不正确的描写,把他们描绘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人,说明作者对黑人民族怀有偏见。司各特自称现实主义作家,但西方评论家一般都称他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受英国前期浪漫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继承并发扬了英国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创作方法上独创一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时并存,某些地方还做到了二者有机的结合。

《艾凡赫》中现实主义的出色成就,主要表现在作者善于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反映当时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并且善于使用铺开描写、刻画入微等手法,再现那一时代的生活图景和风俗习尚,描绘出富于生活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伟大历史场面,例如《艾凡赫》中占小说1/3以上篇幅的围攻妥吉尔司东堡的描写就是。这场战斗是受压迫的自由农与诺曼封建主之间的一场生死搏斗,也是封建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激烈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战斗借蕊贝卡之口绘声绘影地描述出来,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说中的某些场景,如罗宾汉百步穿杨,葛尔兹夤夜遇盗,黑甲骑士夜访隐士,在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上富于诗情画意,是浪漫主义手法积极的一面。书中使用了乔装、化名、微服等浪漫主义技巧,使情节更为曲折,故事更加生动,但这一技巧司各特在后来的创作中使用过多,似乎把它当作创作源泉枯竭时处理幻想故事的万灵药膏,这样做就不足为法了。小说在个别地方臆造节外生枝的荒诞情节,如阿泽尔斯坦死而复活,这和小说中宣扬骑士精神、美化封建帝王一样,是司各特浪漫主义方法中消极的一面。

司各特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多产作家,连写作速度很快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也说,司各特惊人的多产使他目瞪口呆。司各特写作速度最快的时候,不到6个星期就写出一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这种速度也给小说带来某些缺点,如结构庞大复杂而不谨严,某些小说内容的大同小异和落于俗套,文体冗长,某些资料缺乏考证,等等,这类缺点也同样存在于《艾凡赫》中。据英国作家培厄森的《司各特传》中记载,司各特在写小说《古董家》时,曾请他的出版商约翰·巴兰丁在蒲蒙与弗莱契的戏剧中代找一段引文,约翰找了好久没找到,司各特最后不耐烦地说:“去你的,约翰,我相信我自己创造一句格言,也要比你找一句快得多。”此后他只要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引语冠在小说的每一章之首,就自己动笔创作,伪称引自《古剧本》或《古歌谣》。《艾凡赫》中也有几段这类的引语。

但是,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的那些优秀作品往往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揭示出重大的社会矛盾,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也有所反映,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司各特有句名言:“一个民族的性格,不是从它的衣冠楚楚的绅士群中可以了解的。”他青年时代到边区采集民歌民谣时结识了不少农民,他曾表示与这些普通劳动人民在一起,要比和贵族们厮混快乐得多。正因为这个缘故,他能够用比较清醒的头脑分析历史,看出人民群众在解决历史矛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在他的优秀作品中塑造出象本书中的罗宾汉、蕊贝卡这样来自普通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对19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别林斯基认为司各特“给最新的欧洲文艺指出了历史的和社会的方向。”欧洲的不少大作家如法国的巴尔扎克和雨果,英国的萨克雷和狄更斯,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意大利的曼佐尼,美国的库伯,都很推崇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他们自己的作品在不同的程度上也都受过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