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
□〔印度〕佚名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几部诗集的总称,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其中《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是一部抒情诗集,共收诗1028首,按内容可分为4部分:神话传说、描写自然的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的诗和有关巫术的诗。
这些诗反映了古代印度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娑摩吠陀》是专供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歌曲集,歌词大部分是《梨俱吠陀》中的。《夜柔吠陀》是关于祭祀仪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诗歌的方法的规定。《阿达婆吠陀》出现时代较晚,是一部巫术咒语诗集,共收诗730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祷诗、祝福诗和咒语诗等。
这4部《吠陀》包括了印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文学,是用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行成书的。印度传统说法认为4部《吠陀》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传授下来,由修道士仙人毗耶娑编订分类的,但这种说法不很可靠。
《吠陀》既是印度最古老的诗集,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典籍。印度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都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同时,由于《吠陀》是古代印度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留下的史料,所以“吠陀”成为这个历史时代的专用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