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能源形势分析

  1. 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供应出现过两次极度紧张。第一次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经济复苏时期,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而生产不济。1980 年初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存在着“能源危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70~1984 年,全国持续 14 年严重缺能。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大约缺少煤炭 2000 万吨,石油 1000 万吨,电力 500 亿千瓦时。工业生产能力约有 25%主要因缺能而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工业产值近 1000 亿元。有的新厂、新车间、新设备建成后,因缺电投不了产,许多地区经常拉闸停电,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农村缺电尤为突出,目前尚有一半生产队约 3 亿农民没有用上电。有电的队,农用电动机也缺电 40%。农村生活用能按最低限度需要估计,短缺 22%。这就造成薪柴过量砍伐,秸杆不能还田,致使生态严重破坏。

第二次能源供应极度紧张出现在 1988 年,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煤炭供应全面紧张,缺电、缺油进一步加剧。因缺能源和原材料,全国有 25%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农业用电短缺三分之一,年损失产值 4000 亿元,损失

利税 500 亿元。

总之,我国能源短缺量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罕见的。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农村人民生活用能源,缺乏妥善安排,甚至将劣质煤供应城市民用,造成很多城市污染严重。目前,这一情况已有改变,但供应城市民用优质能源的政策,仍未明确。全国农村的商品能源供应量极少,人均年消费煤量仅有50 公斤。不少城市的生活用煤定量供应,需要自己解决短缺部分,更谈不上用方便、清洁的煤气或石油液化气等高质量能源。电力供应也时常中断,对学生的学习和文化生活都有影响。我国冬季的房屋采暖,一直是低标准的, 在采暖季节取暖煤按平方米数定量配给,达不到采暖标准。

能源严重短缺,使工农业正常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能满足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石油化工企业不能发挥生产能力。电力工业主要受投资限制,水电建设发展不快,目前水力资源利用率仅 3%。火电装机容量不足,供电紧张,有些火电站没有相应的煤炭予以保证。由于供电不足,在不少地区,工业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我国华东、广东和辽宁等东南沿海地区缺能最为严重。华东地区三省一市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 1/4 以上,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华东地区能源奇缺,煤炭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 6.7%,水力资源只占 2.6%。

目前,华东地区 70%左右的发电用煤和 100%的石油要从地区外调入。全地区缺电三分之一左右,使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上海缺 1 千

瓦时电能,工业产值就会损失 5 元以上。

广东省煤炭资源甚少,开采条件差,全省用煤半数要靠外省供给,广东水力资源已开发得差不多了。广东省因缺电,许多工厂只能开三天停四天, 生产极不正常。为解决电力供应的燃眉之急,每天只好从香港买进 100 多万

千瓦时电能,电价相当于省内发电成本的五倍。

辽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9%。近十几年来,辽宁所需燃料主要靠增加烧油和从省外调入煤炭来维持,但全省工业部门仍缺电 60~70 亿千瓦时,许多企业在冬季不能正常生产。

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消耗的生产和生活用能折合成标准煤约为 3.3 亿吨

(包括非商品能源)。全国大约有近半数农户每年缺烧 3~6 个月,每户维持基本生活(包括煮饲料)每天约需 18810 千焦有效热值的生活燃料,而实际消费每户只有约 14630 千焦,短缺 22%。

煤炭在农村生产中主要用于农民集体或个人烧制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

(不包括县办工业)、烘干经济作物或粮食以及加热小煅炉等。随着农民生活提高,盖新房的数量猛增,据统计每平方米农村民房所需砖、瓦、灰等耗费燃料约 31.5 公斤标准煤。国家供应的煤炭有半数以上被用在这方面,其他用能就无法得到保证。

农村的油料供应量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年增长率在 15%以上,农机供油越来越紧张,一些农村在农忙季节,被迫用菜籽油代替柴油作为农机燃料。农村用电更为短缺。农民生活用电仅限于照明和极少量电机、收音机等。

煤、油、电的严重短缺,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能源危机的性质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的加剧,主要归因于需求失控,而需求失控主要来自加工工业的过度膨胀,特别是消费品工业的超高速发展。1988 年消费品工业增长了 23%,而一次性能源仅增长 4.4%。作为主体能源的煤炭增长速度下降,而电力新增装机超过了煤炭的可供量。一面是生产和生活耗能需求猛增,一面是一次能源生产增长放慢,构成了恶性循环。煤炭行业因投资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国营煤矿后继生产能力已严重不足, 乡镇煤矿产量增长速度已经减慢,“九五”期间势必会出现更严重的结构性“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偏西,经济发展重心偏东,已经给能源运输带来严重困难。随着能源开发重点西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严重问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交通运输将越来越紧张。目前,煤炭运量占铁路总运量的 40%,而且最长运距达 3000 公里。预计 2000 年需从山西能源基

地运出 4.7 亿吨煤炭,其中 4.4 亿吨靠铁路运输,难以实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运输紧张,还会导致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国际呼吁减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都需认真对待。

如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加调整,我国能源短缺的局面将持续到下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