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邓伟志

经过十来年的实践和讨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成共识。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是没有分歧的。这是近年来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一大成果,一大进步。

接下来的问题是,科技如何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状况尚难令人满意。从统计数字上看,有百分之二三十之说,明显低于许多国家。实际上在有些行业连百分之二三十也不到。有人说,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只占百分之几。只有那么一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很可惜的。要不,怎么会被人说成“抱着金饭碗讨饭”呢?如果再进一步细细推敲的话,在那些已经完成的、过去的“转化” 中,有许多也不过是转一转而已,并非形成经久不衰的社会生产力。这就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今尽管各种公司多如牛毛,可是,高科技的公司微乎其微,大家都在低水平上重复、拥挤。不要以为我们今天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倘若高科技的公司再多几个百分点,我们的生产、生活不知还会提高多少倍。科学之威力就在于以一当十。

科学决不应该是纸上谈兵,也不应该是保险箱里的密件。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讲,科研奖永远是“银牌”,只有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其自身价值以后,才能是“金牌”。

变“银牌”为“金牌”的首要一步是传播和普及。不传播,不交流,谁知道你的创造发明可以应用?有传播,才有普及。普及是高新技术的推广, 普及也是产生高新技术的土壤和温床,普及更是生产应用的前奏。

传播高新技术、普及高新技术是我们编写《国民科技教育丛书》的根本出发点。

不过,传播和普及又有两种路子。一条路子是编写“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多媒体”之类的书籍,实用性强,一是一,二是二,立竿见影, 学了能用。可是,我们认为,如果仅限于这一层次上的普及,那么我们所编的书籍就不是什么汗牛充栋的问题了,怕是“铁牛”也拉不动,火车也运不完的。说实在的,那也不是哪一家出版社所能承担得了的。

我们走了另一条路。我们想借助于哲理。辩证法是代数学。我们想编一套可以启发人举一反三的书,让人读了犹如拿到了开门的钥匙,打开思路的钥匙。打开一条思路,胜过拿到一打厚的数据。当然,我们不希望哲理是挤出来的,或者是拔出来的,我们希望是像清泉一样,自然流出来的。我们更不希望哲理是悬空的。我们仍然是依附于能源、交通、资源、生态、环境、信息、高科技等自然科学门类、科学技术前沿。

我们希望我们这套书能成为“准教材”,成为能教育人的教材。它不仅能让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具体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人获得一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至于说是否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要让读者去评论了。我们三位主编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编书是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工作。第一版只能算初稿。我们渴望问世后能得到读者的指点,不断修订,不断完善。

1994 年 8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