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源是我国实现四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要实现 2000 年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达到 29535 亿元,为 1980 年 7207

亿元的 4.1 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届时,国民收入达 14499 亿元,为

1980 年 3688 亿元的 3.9 倍,人均国民收入 1161.8 元(200 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必须要有强大的能源供应作后盾,生产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有赖于提高燃料和电力的供应能力。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 各种物质消费必然增加,家庭也要添置各式各样的现代耗能设备,兴建新的社会公益福利设施,这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一般地说,社会越富足,人们享受的生活物质水平越高,能源的消费量就越大。能源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的进程也日新月异,相应的能源增长也十分迅速。全世界能源消费量,1960~1975 年的 15 年间总和, 相当于 1900~1960 年的 60 年间总和。1950 年全世界仅消费了 27 亿吨标准煤,现在已高达 100 多亿吨。1978 年世界能源消费量为 1950 年的 3.5 倍,

同期,美国是 2.4 倍,前苏联是 5.3 倍,前联邦德国是 2.8 倍,英国是 1.4

倍,法国是 3.4 倍。经济发展最快的日本则是 11.3 倍。

国外经验已经证明,现代化社会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社会,没有相当数量的能源,现代化社会就无法维持。对于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能源消费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特别高。例如,美国、前苏联、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七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能源消费量却占全世界的 2/3,虽然有些浪费,但很大部分还是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2%。但能源消费却只占 6%,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由此可见,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能源消费水平要有大幅度增长。

中央已经提出,能源和交通的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能源工业的发展置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并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已刻不容缓。在本世纪内,我国经济的增长,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能源密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改变我国交通运输落后的面貌,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必将急剧增长。要靠占世界 7%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也要投入大量商品能源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各种迹象表明,能源供应不足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 厉行节约和加速开发便成了能源事业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鉴于资源、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能源开发规模到本世纪末只能翻一番,因此解决能源问题一半要靠节能。

节能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需投入人、财、物,只靠改善管理而实现节能,通常称之为“扫浮财”。另一类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技术组织措施才能达到的。“扫浮财”节能是通过加强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杜绝浪费,这种节能的潜力是有限的。后一类节能实质上是一个替代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实现这类节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 蒸汽管道的保温节能,是用保温材料去替代能源;安装监测仪表以节能,实质是以仪表代替能源,等等。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中,都存在着能源与资金、材料等互为替代的过程。

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尽量增大国民收入,尽量减少能源、材料、资金、人力等的投入。从节能角度看,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越小越好,但是实际上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到一定数值时,其他替代产品的消耗会超过节约能源的价值,这时国民收入反而会减少,这种节能从宏观看是不利的。这里就存在一个最佳的能源弹性系数。高于此值能源有浪费,低于此值国民收入反而下降。在今后 15 年内,我国四化建设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肯定将小于 1.0,但最佳值到底是多少,这就要认真进行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