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彰忠孝节义的节孝坊
在我国,除了众多的用于宗教祭祀的庙宇牌坊,还有许多的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节孝牌坊,这些节孝牌坊主要建立在街道中间或者路口,有的是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则为朝廷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
最为著名的有安徽省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歙县棠樾牌坊群、山东省单县百寿坊和百狮坊、江苏省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江苏省徐州市权谨牌坊、梅溪牌坊、江苏省响水县孝子坊、河北省衡水市蔡氏贞节牌坊、江苏省铜山县郑杨氏节孝坊和郑彭氏节孝坊等。
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在歙县斗山街内,这两座牌坊,一南一北,一木一砖,均非常的简陋。
叶氏贞节木门坊在斗山街南口不远,宽约4米,高约6米,始建于1391年。此坊是双柱一间三楼,横枋以上为木制,屋顶覆小瓦,额题有“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等字样。
据说,现存的牌坊为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横枋以下为砖砌,门是假门,但刻画得非常逼真。
此牌坊是主人叶氏25岁丧夫守节,尽心侍奉婆母,抚养继子。
元末兵乱时,叶氏携婆母避难山中,于极端困苦中侍奉在侧,极尽周全。数十年下来,不仅将继子抚育成人,婆母也身体康泰寿高百岁,叶氏自己也得高寿,可谓善有善终。为此,她的后人便禀明圣上,为她修建了这座节孝坊。
此外,在当地还有一种传说称,这位叶氏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命人为叶氏建立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斗山街的北端处,是一座青砖砌就的黄氏节烈坊,此坊建于1650年。此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宽6米,高7米,当心间原辟有门,后封砌。
在牌坊的额坊处写有“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15个字。在此字上面的石质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由于时间的变迁,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牌坊两侧还有两行题字,现在也已经看不清楚了。
关于此牌坊的来历,据县志里记载,这位黄氏是一位10多岁的姑娘,本来是要嫁给黄家后人的,结果,在成亲前,她的丈夫却不幸死掉了,黄氏便绝食而亡。
黄家人为了纪念她,便上报朝廷,为她修建了这座牌坊。
在歙县,除了斗山街这两座著名的牌坊,还有一个棠樾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黄山市屯溪区约26千米,离歙县县城约5000米的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
棠樾村的“棠”字主要有两解,一解为棠梨树,又名杜树,为高大乔木;二解为海棠树,为落叶小乔木。“樾”字是树荫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约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
这里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800余年。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来自晋咸和年间的新安太守鲍弘。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为此,在棠樾牌坊群内的牌坊共7座,明代的3座,清代的4座。
3座明代的牌坊坊为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鲍象贤尚书坊;4座清代的牌坊为鲍文渊妻节孝坊、鲍文龄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和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它们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慈孝里坊是为旌表元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两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鲍氏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
后来,明朝建立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在此坊的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
后来,明永乐皇帝听说此事后,还曾为鲍氏父子题诗:
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清朝建立后,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两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上写着“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12个字。
据《歙县志》记载:牌坊的主人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
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做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棠樾牌坊群中的鲍象贤尚书坊始建于1622年。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
据县志记载:1529年中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鄙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
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向朝廷请命,修建了这座鲍象贤尚书坊。
此牌坊于1795重修,牌坊上写着“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在此牌坊的两侧,分别还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等字样,这是皇族赐予的平民百姓极高的荣誉。
鲍文渊妻节孝坊建于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而建。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38米,高约11.9米。它是牌坊群自西向东第三座坊。坊字牌上有“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等大字。
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当时正遇上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她的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
与此同时,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至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还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人们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鲍文龄妻节孝坊建成于1784年,是三楼四柱冲天牌坊,宽8.75米,高约11米。它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五座坊。牌坊为灰凝石质,牌额东侧写“矢贞全孝”,西侧写“立节完孤”等大字。
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此坊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8米,高11.7米。是牌坊群中自西向东的第二座坊。
此牌坊为灰凝石质,牌坊上无甚雕琢。字牌东面书“人钦真孝”,西面书“天鉴精诚”,下书“旌表孝子鲍逢昌”。
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1646年,才14岁的鲍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
一进家门,鲍逢昌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鲍逢昌又不远千里前去寻药。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为他请旌,修建了这座牌坊。
鲍漱芳乐善好施坊建于1821年。这是棠樾牌坊群7座牌楼中位于正中间的一座,系为族表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的义举而建造的。
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当心间顶楼檐下嵌雕四周有龙凤图案的“圣旨”牌,当心间上层字板正背两面,均题刻有“乐善好施”4个大字,下层字板题刻有“旌表浩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字。
牌坊两侧次间字板题刻有立坊人“礼部尚书穆克登额、礼部尚书胡长龄、两江总督百龄、安徽巡抚胡克家、安徽提督学政白铭、安徽布政司蒋继勋”等人的名字及立坊的时间。
据《歙县志》记载,这座牌坊的建造经过颇为曲折,是鲍漱芳先后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做“善行义举”才换来的。
皖南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它们或跨街而立,或矗立于村头,或建于祠堂、民宅之前,作为门坊。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现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古人建造它,其作用无非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
由于这些牌坊建筑气势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与相邻的鲍氏男祠、女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而且与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形成珠联璧合的人文旅游格局,因此,前往观光游览的宾客,无不赞美叫绝,流连忘返。
单县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胜利北街,1765年为翰林院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100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
此牌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l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
其独特之处是:坊座雕有8头矫健雄狮昂首远望,8条出水蛟龙绕柱回舞,额枋上饰满盛开牡丹,与正间上下额枋祥云间翩翩飞舞的5只透雕仙鹤、次间上额枋浮雕的相对翱翔之鸾凤构成了具有无穷魅力之艺术佳作,寓意福寿万年、富贵无媲或喜上眉梢。
而百狮坊则俗称“张家牌坊”,被誉为天下第一坊,位于单县城牌坊街中段。因其夹柱精雕100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寓有百事如意,百世多寿之意。
此牌坊是1778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全石结构,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正间单檐,次间正檐,歇山顶,全部石砌。
坊座8根夹柱透雕群狮8组,大狮子狰狞峥嵘,小狮子环绕戏耍。每根夹柱前、左、右三面均浮雕松狮图。4柱和枋额上透雕云龙,其他部位也透雕加浮雕云龙旋舞,珍禽异兽、花卉图案。
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位于祠门前,俗称“无顶亭”。单间,牌坊呈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1748年。
四面坊是具有江南特色的一种古建筑样式,迄今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无锡仅此一座。
徐州市权谨牌坊坐落在徐州市内统一北街,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
此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多次修复改建。
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坐西朝东,牌坊与祠堂的门楼合为一体,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书写“圣旨”两字,过道为3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
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清乾隆帝南巡御赐的金字楹联:
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
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
据说,此牌坊的主人权谨在徐州历史上,是一位以孝道著称的名人。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他10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初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
10年后,他迁光禄寺署丞。后来,因其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
母亲死后,权谨守墓3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也因此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
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46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
权谨一直活至77岁,他去世后,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在我国,除了上面的介绍的这些节孝牌坊之外,还有众多的为表彰我国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类似牌坊。这些牌坊上除了写有大量的颂扬文字外,还刻有不同形状的浮雕画面,为我国的建筑文化增添了光彩。
[旁注]
歙县 是我国安徽省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秦置歙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属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孝悌 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圣人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我国文化的精神。
处士 在我国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为“处士”。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这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至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倭寇 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我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员外郎 我国古达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晋代以后有员外散骑侍郎,是皇帝近侍官之一。隋代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也称高级史外郎,简称员外。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一般为闲职。
两江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翰林院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机构。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
[阅读链接]
关于歙县棠樾牌坊群中鲍漱芳乐善好施坊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鲍家在修建此牌坊时,鲍氏家族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
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10万担、银30000两,修筑河堤,发放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
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