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成为传统装饰石柱
据古代资料显示,尧舜禹时期的诽谤木是木制的,这种木制柱头立在露天,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于是,至汉代时,木柱逐渐被石头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状还是维持着木柱子的式样,细长的柱身,柱头上有一块横板,这就成了华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与此同时,汉代以后,华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顶端加了云板、承露盘、犼,柱身加上蟠龙等纹饰。
其中,华表上的“承露盘”纹饰据说和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在世时,曾命人在汉朝宫殿的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后来这种形式却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便是华表上后来形成的“承露盘”。
由于华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它的形象越来越美,于是,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在宫殿、桥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这种建筑。
又因为这种建筑,由于上面有一个的“承露盘”的装饰,柱头上又还有一块横板,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样,为此,人们称它为“华表。”
但是,又由于它后来广泛使用于宫殿、桥梁、陵墓等地,为此,人们又称它为神道柱,擎天柱、万云柱、石望柱、表、标、碣等。
在我国后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石景山区永定河故道,共有两件,建造于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顶佚失,柱身及柱础完整。两件规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额长0.48米,宽0.43米。柱身雕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雕两只螭虎盘于柱侧承托柱额。
额上为汉隶竖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个字,第二行3个字,内容相同,为“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
根据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汉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
除了汉代保留下来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几对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的华表柱。
其中,献陵的华表位于内城南门外100米处,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
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纹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狻猊,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同时,华表基座细节部分虽然残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精美华丽。
乾陵内最为著名的华表位于陵墓前东西两乳峰之间,下临一色富平墨玉石铺就的石阶路,华表后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华表骤然挺立于前,标志着乾陵司马道从这里起步。
这对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双层方形基座、覆盖莲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喷莲顶座及圆石5部分组成,柱身上下交接处雕有莲瓣,中间刻有蔓草,石榴花纹,柱顶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减底笔法,刻着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其余三面,因风雨侵蚀,上面的花纹已无法辨认。
据说,柱座和柱顶之所以要雕刻成莲瓣形,是因为唐代以佛教为国教,而在佛教中莲是佛门善的象征,又因莲于怜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莲象征着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宏任。
华表的顶端球形圆石,则是天降甘露的象征。这块圆石,从造型上来看也恰似一颗硕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莲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于远古,用来指示陵墓位置的显著标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陵墓装饰物。
这两根华表性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琢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在乾陵,除了司马道前面的这两根外,其陪葬墓三王、两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别有两根华表,而八朝臣墓前则未见设立,这说明:乾陵华表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古籍中,我们还知道,在汉代时,人们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这样一来,从汉代起,华表由早期的诽谤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它一方面仍有标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变成了一种“华饰屋之外表”的装饰物了。
[旁注]
蟠龙 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传说中,蟠龙是东海龙王的第十五个儿子,他时常偷跑到人间游玩,当他看见人间遭遇干旱,他便用法术帮忙人们,从而得到人们的敬仰。
螭虎 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汉代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做双尾状。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
献陵 为唐高祖李渊的陵寝。635年农历十月修成,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富平墨玉石 墨玉石是指颜色是绿色,墨色,透明的玉石,因为其颜色透明,因为稀少,所以很珍贵。它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自然资源,仅产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为此,陕西富平地区以盛产“墨玉石”著称。富平墨玉石漆黑如墨,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
司马道 又称神道,是陵前修建的道路,与墓道不同,谓神行之道。主要是秦汉以后,墓主建造陵园之后引导接近陵冢的道路。墓道是指修建墓葬时便于行人上下和随葬品出入而修的道路,多为斜坡状或台阶状。在墓葬封土以后,墓道也随之掩埋。故墓道只能存在于封土之下,无法看见。
乾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此陵墓建于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阅读链接]
我国的华表从汉代起,便成为了建筑群中的一种装饰品,在它由诽谤木演变成装饰石柱的过程中,还曾经发生过一件事。
那就是,在秦始皇时代,为加强专制统治,他便废除了诽谤木,直至汉代才又恢复了这一建筑,称作“桓表”。但是,由于封建帝王不爱听批评,不准人民提意见,因此桓表逐渐成为街心路口的路标,后来又变成一种石雕艺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