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

几千年来,它把我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题字牌

匾额,也称牌匾、横额,简称匾,是一种悬挂在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上方和室内堂壁上的题字牌。最常见的有矩形横挂,矩形竖挂和方形3种形式。

此外,还有书卷型,蕉叶型和扇形等小件式匾额,多散见于园林亭廊、洞门、书斋小室和民居寓舍之中。

匾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符号,历史相当悠久。我国古代匾额可以说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传统建筑、雕刻技巧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

由于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表彰良善、激励进取、祝福吉祥、明志记趣等内容,加之匾额是集文学、书法、印章、雕刻、装饰等的艺术特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挂匾者多,因而挂匾成为一种促进社会风气和谐的习俗,自古迄今,经久不衰。

追溯历史,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8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在当时,匾额常常以其提名而出现。如秦汉时期建成的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中,殿阁宫舍门阀等建筑上的门匾就有80余处。

如宣室殿、清凉殿、天禄阁、石渠阁、承明殿、金马门、麒麟门;后宫有椒房殿、昭阳舍、漪澜殿、柏梁台等,这说明在当时,建筑已有题名的做法。

我国匾额最早的文字记载,在《说文解字》中便有提道:

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

因此,匾额的正式形成,最晚应在西汉,宰相萧何亲自题写“苍龙”、“白虎”两匾之时,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至三国时期,我国的古文献中还有记载关于题写匾额的故事。其中,在《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著名的三国时书法家韦诞,善于书写各种书体,尤其以题写匾额的书法最为精湛。当时,魏文帝刚刚建成凌云台时,命令韦诞为其题写匾额。后来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建成,又诏令韦诞为宫殿题写匾额,并且将其定为永远的制度。

然而,由于在宫殿,城楼上题写匾额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在当时,匾额多属于石制,要题写就要被绳子吊在城楼上,所以韦诞就告诫他的后人,为了避免危险,不要学习榜书。由此可见,在当时题写匾额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时期。

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不仅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大家均愿意出高价钱去请当时的书法大家来题写。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乃使刘环以八分书之。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

至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越加的重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

身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的颜真卿,他所写的这篇文章不仅仅代表了一个著名书法家的观点,更是整个朝廷从上至下对匾额书法的重视。

宋代时,我国的匾额文化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关于匾额的故事在许多资料中都有记载。在宋代的散文笔记中《邵氏闻见录》记载: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划,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对曰:“语助。”

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马上得天下的君王。他大约是不喜欢文绉绉习气,所以有对门额“之”字才有了这样的一番评论。但也足以见得,当时宋太祖对匾额的关注。

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乃至百姓当然也就会争相效仿。为此,在宋代,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已经不仅停留在单单起一个名字而已,而是开始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

在当时的古籍《桯史·刘蕴古》中记载,从宋代起,老百姓也开始以互赠匾额为礼品,而且某些有钱人,更是用金子打造匾额,以此能更长久的保存以达到留名青史的功效。

也就是说,从宋代起,我国匾额在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匾额本身的质地也发生了变化。

在宋代,匾额除了用于互相赠送,还出现了皇帝御赐的情况,如宋徽宗时,就曾赐唐朝大将陈元光之庙以“威惠庙”的匾额,以追思其开发漳、潮地区之功。

在这同一时期,匾额还用于商铺的标志性招牌使用。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太丞家”医药铺首所悬挂“赵太丞家”的医药铺字号横匾便是作为商铺匾额出现的。

此外,在这商匾的两边,还有4块竖匾,分别写有“大理中丸×养胃丸”、“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五劳七伤回春丸”、“赵太丞统理×妇儿科”等字样,这些匾额使人们对该医药铺的特点一目了然。

这些商匾的作用和今天我们做看到的仍然挂满大街小巷的店铺的匾额,如北京“同仁堂”、“稻香村”,杭州“楼外楼”等的功能相同。

至明清时期,我国匾额已经相当的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明清时期,匾额作为官府以及皇室的一种表彰的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礼俗,承担礼仪规范的功能。清朝律例规定,进士及第、孝子节妇和有贡献之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行表彰。

在我国各地一些古建筑上,如大天后宫、城隍庙等,都可见我国历代帝王,尤其是明、清皇帝封赠的匾额。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的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

[旁注]

殳书 秦书八体之一。是一种刻在兵器上的文字。从秦“大良造鞅戟”和“吕不韦戈”上的文字看,结构不脱小篆,书法作风和秦权、秦诏版上的一样,草率省便而近于隶书。秦书八体是指秦朝的八体,指的是8种书写的字体。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此书是他献给汉安帝的。成书于121年。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平广记》 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书中收录了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邵氏闻见录》 又名《邵氏闻见前录》。宋代邵伯温撰写。本书共有20卷,前16卷记宋太祖以来故事,其中杂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开、穆修、尹洙、欧阳修、苏洵、王安石等,有助于了解北宋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

《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是北宋风俗画,被称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城隍庙 起源于古代对《周宫》八神之一水隍庸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阅读链接]

在我国,匾额的题写,虽然自古没有强制的规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匾额格式应该包括上款、下款和印章。同时,对上下款题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月日。有时一些匾额为了表彰受匾者,往往会在写一段关于受匾者事迹的文字,这段文字根据匾额整体的形制以及上下款的规则,或是放在上款作为序或是放在下款作为跋。

印章的位置一般是在题匾者名字的旁边或下面,但也有不少匾额的印章是在匾文正中央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