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表家门的官署门第类匾额

我国匾额历史悠久,寓意深远,虽历尽岁月沧桑,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仍能不时见到它们端庄文雅的身影,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匾额文化影响的深远。

这众多的匾额,按形式分,分为横匾和竖匾。

按材质分,有木质、石质、灰质和金属等质地,以及琉璃匾、瓷匾、丝织、纸匾、竹匾等。

按制作技艺分,可分为阴刻匾、阳刻匾、阳刻中刻阴曹之匾及阴刻阳刻结合之匾。

按匾文的外形装饰则可分为有框匾和无框匾,有框匾额的边框又分素平、雕刻与描金。

按匾文功能,则可分为官署门第类、官家类、功德声望类、贞节贤孝类、寺庙宗祠类、楼阁殿堂、书斋堂号类、婚喜寿庆匾类、医德教泽类,以及绘景抒情类等。

一般情况下,匾额的写作文字很少,也无复杂的结构款式,主要是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

官署门第类匾额指的便是门阀类匾额。古人的门阀制度颇为严格,宋秦观《王俭论》中称:

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制度渐次衰弱,但父死子荫和光宗耀祖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名门望族的观念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匾额就成为自表家门的一种形式。如“武惠第”、“司马第”、“进士第”、“翰林第”、“大夫第”“状元匾”等类匾额。

其中,司马作为官职,在我国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直至清代,历朝历代都有司马官职,虽然有虚有实因时而异,职能变化也很大。

周代的大司马,位高权显,直接掌管军事大权;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西汉时期,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陈朝为赠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清时,大司马多作为兵部尚书之别称,而司马则成为州同、同知、左堂的别称。按《清史稿·职官表》云:“州同分掌粮务、水利、防海诸职”,从六品。

因司马之职长期沿用,所以我国古人有“司马者,非荣即贵”的说法。为此,那些曾任过同知之职的官员,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马第”,以光耀门楣。

在我国,“司马第”匾额很多地方都有,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名镇黄姚古镇中,便有一座“司马第”的清代建筑,在此建筑中,房门门额上,便挂着一块写有“司马第”字样的匾额。

另外,在宁波天一阁内,也有一块“司马第”的牌匾,挂在厅堂与祠堂相交处,特别是“司马第”院门的门头上九层斗拱,极显尊贵。

天一阁的主人为范钦,明嘉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筑。1532年,范钦27岁时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人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

在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也有“司马第”匾额和建筑,但大数被破坏了,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大多数因长年没有修复,已经残破不堪。

“进士第”是封建社会取得进士称号及官阶的人建造的宅第。由于进士出身高贵,地方引以为荣,往往不惜财力为其住所大兴土木,赠“进士第”匾炫耀,立双斗桅杆招摇。

在我国,著名的“进士第”匾额在台湾新竹市的北门街。这是一座闽南式的官宅,大门上方书有“进士第”3个大字,是开台第一进士郑用锡的住宅,距今已140多年历史,是新竹著名古迹之一。

据记载,1823年,郑用锡赴京殿试及第,成为开台第一个进士。10年后他告假还乡,建了这座进士第,具有闽南官宅之传统,为清代中期台湾官宅代表。

另外,在山西省的常家庄园内,也有一座进士第的官宅,据说是,本堂学子常龄书会试中进士后所立。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为此,这些任职为翰林学士官员所建的宅第为翰林第。

在我国,最著名的翰林第位于浙江省乌镇。这“翰林第”原是名门萧仪宾的府邸,萧仪宾有一外甥叫夏同善,自小得到萧家的悉心培养,26岁中了进士,被皇上钦点为翰林,并赐“翰林第”匾额一块。

夏同善知恩图报,将这块匾挂在了萧家的厅上。由于夏文章超群,慈禧太后很是赏识,就任命他和翁同和一起担任光绪的老师。

1871年,浙江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在夏同善的帮助下,此案最终真相大白,从此,萧家“翰林第”也声名大振。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

在我国,挂有“大夫第”匾额的官宅有很多,在广东省揭阳、汕头、湖北省通山、四川省蓬安、安徽省黟县和湖南省双峰等地都有。

广东揭阳的大夫第官宅位于揭东县港畔村,是一处前后罕见的潮汕古建筑。“大夫第”的匾额在官宅面阔5间的正门上,为石刻“大夫第”3个字,背后为“克绍箕裘”4个字。

湖北通山的大夫第官宅位于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湾,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

据王家族谱记载,王明璠在清咸丰年间中举,曾任江西武宁、瑞昌、上饶、南康、丰城、萍乡知县,为官30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巡”王明璠跋涉数千里面奏圣上。朝廷褒其忠义,授予“朝议大夫”封号。

为此,在他的府第大门上,便有一块“大夫第”的匾额。

四川省蓬安的大夫第官宅,位于蓬安县利溪镇南1000米处,是伍氏后人于清代光绪年间修建。清嘉庆年庆间,伍氏后裔伍德全、伍贵芳、伍兰芳一同中举后,朝廷赐封为朝议大夫,皇上笔赐“大夫第”牌匾一方,挂在伍家宅子的正门入口处。

因为此匾额是皇上亲笔御赐,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旁注]

门阀制度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周官》 又称《周礼》,全书的定型是在战国时期,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代官制的书籍,但内容却与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相传为周公所作。《周礼》内容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古代理想官制。

殿试 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唐玄宗(685年~762年),即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窦德妃。唐玄宗也称唐明皇。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我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朝议大夫 我国古代文散官名。隋文帝始置。炀帝时罢。唐为正五品下,文官第十一阶。宋元丰改制用以代太常卿、少卿及左、右司郎中,后定为第十五阶。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清从四品概授朝议大夫。

[阅读链接]

我国古人的“司马第”匾额中,“马”字下面的“一”是写作4点的,即“馬”。

在广东省普宁市后溪林场山区有个偏僻的小山村内,也有一座写有“司马第”匾额的府宅,但奇怪的是,这座宅子的“司马第”匾额“马”字下面,只有3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座宅子的主人司马姓钟名子范,是清代乾隆庚子科举人。1745年,他被皇帝任命为江南直隶六安州司马。

钟司马为官清廉公正,律己爱民,深得民心。但是,有一次司马出巡的时候,他的儿子居然想尝尝做官的滋味,竟代行父职升堂问案,乱断官司,坑害良民。

司马回府,闻知此事,十分气愤,送子投案,并引咎挂印辞官归田。

司马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府第门匾题书了“司马第”3个字,而且“马”字下面只写了3点。

后来,六安州官民缅怀钟司马,又派人来请钟司马回去当官。但当他们看见“司马第”3个字的匾额时,长叹一声:“钟司马不愿复出了。”

众人忙问何故。这人说:“马失一蹄,难道还能奔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