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建成天安门华表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命人在北京修建了著名的紫禁城。在修建紫禁城期间,明朝皇帝还命人在紫禁城的正门承天门的前后各修建了一对巨大壮观的华表。
这里的承天门便是后来著名的天安门。其中,天安门前的华表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子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这两个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0.98米,重约20000多千克。华表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顶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天安门的华表分为3个部分:基座、柱身和柱头。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神兽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柱头顶部是一个承露盘,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栩栩如生,人们称这神兽名为“犼”。
犼,只是个传说神兽,我国古书上说它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犼”、“朝天犼”;还有传说它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
天安门华表柱顶上的朝天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犼。
天安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天安门前华表上蹲着的两个石犼叫做“望君归”。
据说,它们经常注视着身皇帝出外时候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外面寻欢作乐。
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国君呀,你不要老在外面游逛了,你快回来料理吧!我们两个犼盼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门的里边还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立着石犼。不过,天安门外华表上的石面向南,而天安门里边的石面向北,朝着宫殿的方向。
据民间传说讲,这两只犼经常注视着深居宫禁的帝王的行动,并劝诫帝王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也该经常出来到民间走一走,了解一下民情。我们两个犼天天盼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所以,人们又把这两只石犼叫“望君出”。由于“望君归”和“望君出”蹲在华表顶上,所以天安门的华表又叫做“望柱”。
其实,华表上的犼,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石头,唯一的功能是“望”。住在皇宫内的皇帝们根本不理会它的职能,从入住在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朱棣到最后的皇帝溥仪,没一个人听它的。
因此,这些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故事,既表现了人民对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着人民企盼明君的朴素愿望,以及对于昏君治国的不满。
另外,制作天安门石狮子、华表、金水桥栏杆的汉白玉,实际上是大理石的一种。这是一种著名的石雕材料,产于北京房山县。纯洁雪白者居多,方解石结晶较好,磨光后晶莹似玉,质地细致均匀,透光性好。我国古代的石雕,如隋、唐的大型佛像,都喜欢用汉白玉制作。
据说,当年修建天安门时,为了运输这些白玉石,在修好的运输道路上浇水成冰,形成冰道,万人拖着大石块在冰上滑运来到北京的,非常不容易。
当年,这两对华表修成后,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为此,可以说,天安门华表当推为我国所有的华表之冠,它实际上已经和中华民族,和我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
[旁注]
紫禁城 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故宫。于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它的正门便是旧称承天门的天安门。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至唐、宋时期,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藏王菩萨 也称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宏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我国佛教视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之地。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夺位登基,改年号为永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从南京城迁都北京,并在北京建成了著名的紫禁城。他在位期间,5次北征蒙古,并疏通大运河,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招抚东北少数民族,为明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阅读链接]
据说,今天天安门前那对华表所矗立的地点,并非明清时期的位置。当时,它们的位置比现在更为靠前。
1950年,天安门广场需要扩展,因此要将这对巨大的华表向后移动6米。可这对华表重达20000多千克,而且在搬动时又不能使它的精美的雕刻受到损伤。于是,如何移动这对华表便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建筑部门在清宫档案材料里发现了15岁就进入了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其祖上五代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曾经给皇宫安上过高大的梁枋的搭材匠徐荣。
此时,徐荣已经有64岁了。他靠着搭材匠、石匠、木匠等人灵巧的手,只是使用简单的杉篙杆子、麻绳和吊链,就将偌大的两个华表换了地方,而且式样和原先不差分毫,安装得十分合榫。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天安门前华表格局。
华表的这一次完整移动,堪称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