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匾额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匾额遍布神州大地。这些匾额既是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的点睛之笔,也是我国一种独特的,集建筑、文学、雕塑和书法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匾额,除了有前面介绍的官署门第类匾额、官家类匾额、功德声望类匾额、贞节贤孝类匾额、寺庙类匾额、楼阁类匾额和书斋类匾额之外,其他还有悬挂在我国祠堂内建筑的正门处或者祠堂内的宗祠类匾额、用于商家字号的堂号类匾额、用于人际交往的婚喜寿庆类匾额、受人拥戴的医德教泽类匾额,以及用于称赞风景名胜为主的绘景类匾额。

这些匾额有的悬挂在大门口、厅堂或楼房上,有的悬挂在风景名胜、园林古迹中,它们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我国,除了前面介绍的各类著名的匾额之外,还有3块匾额中的精品,它们是河南省的“留余匾”、万里长城东端的“山海关匾”和北京的“正大光明匾”。

其中,“留余匾”现存于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是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也是最能看出康家发家的根源所在。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康家能持续繁荣12代400多年,与其是不无关系的。

该匾长1.65米,宽0.75米。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金底黑字。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两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制作于187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该匾是康家第十五代庄园主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

上凹意为:

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

下凸意为:

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匾上刻有南宁资政殿学士王伯大,号称留耕道人的“四留铭”: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能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还以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子孙。

匾上还留有明朝隐士高景逸写道: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这些文字,翻译成白话文为:

留耕大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务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

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

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务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坦园老伯把“留余”两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谋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百年来,正是因为拥有如此谦逊的家训,从明代至现代,河南郑州康百万家族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

这块“留余匾”保存至今,仍非常完整地悬挂在康百万庄园的主宅区,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处世哲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著名的“山海关匾”实际的名称为“天下第一关”匾额,它位于我国明代长城的东北起点第一关箭楼二层正面。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称渝关,又名临闾关,1381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整个山海关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4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整个城池以“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

这块“天下第一关”巨匾长5.8米,宽1.55米,上刻阳文“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其中“一”字长1.09米,繁写的“关”字竖长1.45米。“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臃肿。

匾上“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每个字结构讲究,布局章法得当,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大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威严和光辉,也道出了关口的战略地位。

在这座山海关箭楼上,有3块木质匾,其中有两块是后来摹刻的。一为1879年王治摹刻,二楼外悬挂的是1920杨宝清摹刻。摹刻匾原有落款,后被油漆涂盖。原匾悬于一层楼内。

那么,最原始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到底谁所写呢?有史料可查的有1878年编撰的《临榆县志·建置编·城池卷》记有:

“天下第一关”相传明肖佥事显书。

1920年临榆县令周嘉琛的《重修第一关旧额记》中又说:

有额曰“天下第一关“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游者相传为严分宜(严嵩)手迹。

那么,最原始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到底出自谁手呢?还需要后人的继续研究。

我国著名的“正大光明匾”高悬在北京故宫乾清宫正殿内中央。据说,匾额上面的字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世祖顺治福临的笔迹,经康熙皇帝临摹后悬挂在这里的。

乾清宫是坐落在故宫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宫殿,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的正寝。“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康熙帝临摹后命人挂在皇宫正宫最高处,是将其作为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

这块“正大光明”匾额为墨拓木框纸匾,匾长4.4米,宽1.3米。“正大光明”4个字书于正中,上款为“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康熙五十七年吉诞恭跋”,旁边有“广运皇帝”印迹一方,下款为“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笔匾额……乾隆六十二年冬月恭跋”,旁边并印有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玺印。

匾额上的字体为行书,用笔结体肥厚丰满,其撇捺随意拖出,逸气横霄。正中的“正大光明”4个大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为我国清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旁注]

康百万庄园 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康氏家族前后12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纵跨了400余年。是一处典型的17世纪至18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它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

资政殿学士 宋官职名。1005年,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崇,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崇。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南宋则常以侍从官充任。

坦园老伯 即康家当时的当家人康坦园,是康百万庄园第十五代庄园主。他为了训示子弟,特选用黄杨木雕刻而成家训匾,约请同治年间翰林牛瑄题匾。应该说,留余匾是康坦园创意的。匾文作者即题匾人牛瑄,系武状元牛凤之子。牛瑄,字荔庵,他的字画时称一流。

靖边楼 也称东南角楼、东南台。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南隅,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始建于明初,1479年、1587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生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

世祖顺治(1638年~1661年),本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其母为即孝庄文皇后。1643年承袭父位,时年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自盛京迁都北京,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14岁开始亲政。

[阅读链接]

乾清宫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最初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所以,现在故宫内悬挂的“正大光明”匾应该为嘉庆时期所制。除去现代人的渲染以及其艺术价值,这块匾额的背后还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在清代,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密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位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至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便逐渐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