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碑林

“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它是将众多矗立的石碑集中在某一园落里,供人们观瞻欣赏、研习借鉴的场所。它们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

在我国,最为著名的碑林一共有4座,它们是陕西省西安碑林、山东省曲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和四川省西昌地震碑林。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市南城墙的魁星楼下,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代开始称其为“碑林”。

整座碑林里面陈列着从汉至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计1000多通。而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这些碑石书体,篆、隶、楷、行、草各体具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无论从书法艺术角度,还是从考古学、历史学的角度考量,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代表作有东汉的“曹全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芳残碑”等;儒家典籍刻石代表有唐朝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见证我国古代宗教文化交流的碑刻有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等。

东汉“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明朝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发掘出土,石碑的篆额遗失不存。

它是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这通碑是东晋文人王敞、王敏、王毕等人为纪念历史人物曹全的功绩而立的。碑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东汉末年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通碑呈竖方形,高2.73米,宽0.95米,共20行,每行45字。书体为隶书,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灵动,书法工整精细,充分展现了汉代隶书的成熟与风格。碑上还阴刻有立碑题名者的名字,有处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人。

这通碑的石材通身漆黑,如涂油脂,光亮可照人。碑石精细,碑身完整,是汉碑、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少数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作品之一。

“司马芳残碑”出土于1952年,出土时只有碑石上半,而且已裂为3块。残长1.06米,宽0.98米。

篆额“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4行,15字尚清晰。碑阳16行,中间两行损泐,存142字。碑阴上部14行刻属吏名单,下部18行残不成文,可识者41字。

此碑文为楷书,其体势和用笔具备了北魏早期铭刻体的基本特点。

“石台孝经”碑刻于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以隶书书写的。

石台孝经的前面一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为孝经所作的序。唐玄宗皇帝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的原文,小字是唐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

碑石长方形,上加方额,方额左右各浮雕瑞兽,上下刻涌云,上承盖石。碑下面有方形台阶石三层,因称“石台孝经”。

“开成石经”刻成于837年,故称“开成石经”或“唐石经”,因树立雍地,故又称“雍石经”。

此碑碑文是楷书。此碑文字迹清晰,笔画精致,便于抄写读诵,对于当时传播儒家学说起了积极的作用。

“开成石经”计有《周易》等12种经书,共刻114通碑石,每石两面刻。每通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面设方座,中间插经碑,上面置碑额,通高3米。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通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此碑身高1.97米,下有龟座,全高2.79米,碑身上宽0.92米,下宽1.02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面有楷书32行,行书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这通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艰辛,跋涉进入我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随后,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我国传播波斯教。

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于是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我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除了这些碑石,在西安碑林中,书法精品代表的还有唐朝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唐朝书家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等。此外,碑刻还有唐朝的“昭陵六骏”、“骊山老君像”等。这些不同门类的代表作品,共同组成了西安碑林辉煌灿烂的碑石文化。

曲阜孔庙碑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孔庙内,集各代碑石2000多块。

庙内碑刻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代所立石碑53座,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和八思巴文,是我国大型碑林之一。

其中,著名的汉代碑刻有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孔谦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通,汉碑集中存数居全国首位。

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孔子故宅西侧四角黄瓦方亭中立有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也为艺术珍品。

此外,陈列室内还嵌有玉虹楼法帖石刻584通,其他各处有各代各种碑刻1200通以上。

台湾高雄南门碑林是1791年修成的,最初是一座小陈,共有城门8座,城门增建外廓,安炮6座,成座高达两米多。

南门碑林又名大碑林,位于大南门城右侧。碑亭内陈列了61座清代遗留至今的碑碣,数量相当庞大。这61通古碑的历史来源,大致上可分为纪功、修筑、建筑图、捐题、墓道、示告等6类,若细细阅读其含义,还可得知许多当时社会概况,十分有趣。

西昌地震碑林位于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详细记载了1536年、1732年、1850年西昌地区3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及人畜伤亡、建筑破坏的情况。

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斯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部震区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碑林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之罕见。

[旁注]

魁星楼 位于西安南门城楼东667米处,这是一座祭祀主管文运之神的庙宇式建筑,该楼初建于1619年,后遭兵火所毁,清代虽有重修,但明清建筑终未保留下来。现存的建筑为1982年西安整修城墙时重建。

三老 是我国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是县的下一级官员,他的主要工作是向乡里的农民收税。,担任三老的人必须是具备正直、刚克、柔克三种德行的长者。三老的权利、任务类似族长之类,只是族长的对象是一个宗族,而三老往往是地域性质。

《周易》 是一部我国古哲学书籍,也称易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至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于阗 是古代西域王国,我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塞族人。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

景教 即唐朝时期传入我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今日叙利亚,被视为最早进入我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在唐代,景教的寺院不仅建于长安,地方府州也有。

光福寺 又称泸山光福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腰间,是泸山的第一古刹。原名“大佛寺”,也是主庙。距今约1100年,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势分7级建造,由天王殿、望海楼、观音殿、大雄殿、蒙段祠、三圣殿组成。

[阅读链接]

在我国,除了上面著名的四大碑林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碑林,如龙门石窟碑林、涪陵碑林、浯溪碑林、焦山碑林和药王山碑林等。

其中,龙门石窟碑林与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碑刻艺术中心。

龙门石窟中的历代造像题记多达3600余品,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负盛名,是学书法者寻访的对象。龙门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刻有“造像记”,造像记的书法绝妙,特别是北魏书法遒劲有力,颇多变化。清中叶以后,有人在北魏造像记中选取“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公”等20种,拓本传布,这就是有名的“龙门二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