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古籍——古代碑石

碑石,具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和极强的文化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历史、考古等众多学科。在我国古代,它一般以纪念碑、书法碑刻和墓葬用品等形式呈现。

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些碑名,或仅起装饰作用;碑身刻写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装饰作用。明代以后,将碑座改成似龟非龟的样子赑屃,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善于载重。

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

碑石就是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我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它为“竖石”,是一种作为纪念物或标记存在的石头。这种石头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

据说,这种竖石大约在周代便已经出现,当时的碑,多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但它与后来的碑石功能又有所不同。

在那时,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宗庙中的碑则是作为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柱子。史载:

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窆用木。

至汉代时,这种竖石又具有另外的一种功能,就是用作举行葬礼的葬具。由于当时贵族官僚墓穴很深,棺停运到墓旁边时,往往在墓的四角设碑,于是,便有了墓碑的出现。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

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停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缕绕,天子六缕四碑。

这里的“丰碑”是砍大木头做成的,形同石碑。棺停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设置一个,碑上有圆形穿孔,孔中系绳,绳子一头绕在轱辘上,一头系在棺停上,将棺停平稳地放入墓穴之中,殡仪结束后,这种木碑往往就埋葬在墓穴中。

为此,也可以说,我国的墓碑是起源于古代用作牵引棺停下葬用的“丰碑”的。它最初是木质,没有文字,从汉代起,人们为缅怀逝者生前的业绩,便利用现成的木碑,在上面书写逝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歌功颂德之辞,碑首中间仍凿有圆孔,叫“穿”,这样,墓碑便正式形成了。

由于当时的墓碑多是木质的,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的汉代石碑非常之少,现存最早的墓碑是公元前26年的《镳孝禹碑》,碑文写道:

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镳孝禹。

该碑是后来在1870年时,在山东发现的。碑高1.45米,表面粗糙,未经磨光。

东汉时期,重视厚葬,墓碑风行。至汉代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

南朝梁时刘勰《文心雕龙》也写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不仅王公贵族墓前树碑,就连一般的庶民百姓乃至童孩墓前也树碑,如《隶释》记载有《故民吴仲山碑》,《蔡邕集》有《童幼胡根碑》。

这一时期的墓碑制作精致,大多经过磨光。碑首尖的叫“圭首”,圆的叫“晕首”,碑首中间有圆形穿孔。有的碑有“穿”,如江苏省南京溧水东汉“校官碑”;有的碑首还浮雕出龙纹,如东汉晚期四川省雅安“高颐碑”;有的碑侧刻有花纹,如东汉晚期的“乙瑛碑”。

三国两晋时期,人们一改东汉的厚葬之风,崇尚薄葬,禁碑之风盛行。当时,帝王规定:帝王陵墓之前不设石碑。门阀土族经过皇帝特许,方可在墓前树碑,如当时的名人王导、温峤、郗鉴、谢安等人均有石碑。

在我国历史书籍《全晋文》中,仅东晋著名文士孙绰书写的碑文就保存有7篇,它们是:“丞相王导碑”、“太宰郗鉴碑”、“太尉庾亮碑”、“太傅褚褒碑”、“司空瘐冰碑”、“颍川府君碑”和“桓玄城碑”。但遗憾的是,这些墓碑无一遗存。

至南朝时期,虽有碑禁,但已成一纸空文。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中,石碑与石柱、石兽均成对出现,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

这时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

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角趺形,又称龟趺坐。碑首顶部圆脊上,两侧各浮雕着相互交结成辫状的双龙;碑首正中有一长方形额,额内刻有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之类的文字;额下有圆形穿孔,穿孔为古制的孑遗,已无实用价值,仅起装饰作用;额四周线刻龙、凤、火焰、云气、莲花等纹饰。

碑身正反面均刻有文字,文字四周饰以卷草纹之类的纹饰;碑身侧面有的饰以浮雕图案及线刻画。碑座为一角趺,龟趺又名赑屃。

古人认为,龟是灵物,耐饥渴,有很长的寿命,所以用它托碑。

不过,关于龟的名声,至宋代以后才逐渐不雅了。南朝陵墓石碑的碑座刻物,可以理解为龙子之一。其形状似一只大乌龟,凸目昂首,一足前迈,做负重匍匐爬行的姿态。元代翰林传讲学士袁桷曾参与朝廷很多勋臣碑铭的撰作。

明清以后,人们在立碑石时,都喜欢在将碑座改成似龟非龟的样子赑屃。这一时期的石碑,碑首和碑身为一块整石雕琢而成,碑座是用另一块巨石雕琢而成,两者之间以神卯结构相连,浑然一体。

[旁注]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他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刘勰(465年~520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曾担任过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校官碑 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潘乾碑”隶书。额题“校官之碑”4个字,为江苏境内唯一完整存世的汉碑。碑为青石质,圭形,碑额有圆孔。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碑”。

赑屃 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排行老六。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也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阅读链接]

从五代以后,开始流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并且根据每个龙子不同性格、爱好等特点,把它们装饰在不同的器物上。

它们是:长子赑屃,因为它的长像鳖形龟貌,气力大,好负重。所以,它充当了人间石碑座子;二子鸱吻,喜欢眺望,装饰在屋檐上;三子蒲牟,它整天喜鸣爱吼。传说它的喊声可传千米以外。寺庙的和尚在铸钟时,把它铸在钟扭上,作为装饰品。四子狴犴。生来面貌威严,人人见了都害怕,人们便将它装饰在监狱门上;五子饕餮嘴馋身懒,爱吃爱喝。人们便把它装饰在食具上;六子蚣蝮,爱喜波弄水,装饰在桥栏杆上;七子睚眦,嗜杀成癖。装饰在兵器上;八子狻猊,它好烟火,闲下无事,到处煽风点火,人们便将它装饰在香炉盖上;九子椒图,喜欢给人当警卫。后来人们就把它派用在大门上的龙头“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