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彰建立功绩的功德牌坊

功德牌坊指用来表彰为国家和地方建立功绩的人,在我国古代这类牌坊有很多。

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省绩溪县奕世尚书坊和都宪坊、安徽省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坊、安徽省歙县许国石坊和吴氏世科坊、安徽省歙县贞白里坊、山西省阳城县皇城相府石牌坊、山东省桓台县四世宫保牌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四坊、浙江省湖州市小莲庄牌坊、辽宁省北镇市李成梁石坊、甘肃省正宁县赵氏牌坊、辽宁省兴城市祖氏石坊和灵寿县石牌坊等。

奕世尚书坊坐落在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建于1562。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

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即所谓的“讹角柱”;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

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

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书法遒劲流畅、气韵不凡,为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

奕世尚书坊的4根定盘枋起线两道,再饰以莲瓣纹。梁柱接点处用花牙子雀替装饰。

额枋的雕刻图案异常精美,匠师倾雕刻技法之能事,运用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工艺,使一幅幅精美生动、巧夺天工的画面跃然石上。

鲲鹏展翅、仙鹤腾飞、太狮滚球、双龙戏珠,布局脱俗,立意悠深,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尤其是中额枋北向的一组画面,更为神奇。匠师以石代纸,用凿为笔,驰骋在广瀚的艺术天地之中。山、水、亭、台、楼、阁,无一不妙;文武百官,优哉游哉,各行其好。

或奕林决雄,或书海探宝,或独钓河畔,或互论阴阳。世外桃源之生活,太平盛世之欢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描绘。冰冷的石头,经过匠师的双手,仿佛散发出阵阵热流,让人感到温暖舒畅。

此枋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

胡富是1478年中进士,胡宗宪是1538年中进士,两人刚好相隔60年荣登金榜,故冠以奕世。

胡富、胡宗完这样两位功德无量的封建仕宦,为龙川胡氏家族争光无限。人们为了永久地纪念,为他俩立坊多达13座,其中龙川就有7座。

然而,这些铭刻人们怀念之情的13座石构建筑艺术精品,时至今日仅留下了奕世尚书坊,是徽派功名坊中的精品。

和奕世尚书坊隔溪向望的是都宪坊,都宪坊是后人为胡宗明而立,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既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务,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都宪坊上有“圣旨”两字,而奕世尚书坊上则是“恩荣”两字,这说明奕世尚书坊的等级要高些。

在我国古代,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

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即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三等牌坊是“圣旨”,即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己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

由此可见,都宪坊是三等,奕世尚书坊是二等。

安徽省西递胡文光刺史坊位于黟县西递村前。建于1578年,清乾隆、咸丰年间曾修葺。坊基周围占地10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单体仿木结构。

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4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胡文光刺史坊则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准确些该称之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

通体为质地坚实细腻的“黟县青”石料构成。全坊以4根60厘米见方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上雕菱花图案。柱下有长方形柱墩4个,各高1.6米,东西长2.8米,宽0.8米。

中间两柱前后饰有两对高达2.5米的倒匍石狮,为支柱支脚,造型逼真,威猛传神。一楼月梁粗壮,刻以浮雕,精美古朴,柱梁间均用石拱承托,两侧嵌以石雕漏窗。中间横梁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

二楼中间西面为“胶州刺史”、东面为“荆藩首相”斗大双钩楷字,书体遒劲,三楼中轴线上镌有“恩荣”两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

二楼至四楼左右两侧和端点均流檐翘角,脊头吻兽雕为鳌鱼。檐下斗拱两侧饰有44个圆形凌空花翅,4根石柱的东西两面托着12块八仙、文臣武士人物雕塑,精美异常。文官和武将,喻为安邦定国。

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只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这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西递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西递古村的历史见证。

此枋为西递村人胡文光而建,此人于1555年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

在做官期间,胡文光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经巡抚推荐,担任了胶州刺史兼理海运。以后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明荆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朝列大夫的头衔。1578年,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在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

歙县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位于安徽黄山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1584年。

石坊是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

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

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4只,左右各两只,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

许国石坊为旌表明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

许国是歙县人,他于1565年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

歙县“以才入仕”称江南,历代英杰辈出,名儒显臣层出不穷。许国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吴氏世科坊位于歙县徽城镇中山巷西口,1733年立,双柱一门三楼,宽2.6米,高7.25米,结构简明,雕刻简约,毫无奢华张扬之态。

坊字板上题刻明永乐至清雍正间城内吴氏15名举人、进士姓名。朴素无华,4块靠背石竖置于横卧的4只狮上,较少见。

按通常的说法,此类“恩荣”牌坊当属第二等级,应为“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但这座牌坊的字板上,却全然不见官府的题款。

两侧基座上共雕4只狮子,寓“事事如意”。嘴里皆衔了绳子,一般而言,这通常理解为告诫家人及后辈噤口慎言,以免祸从口生,招惹牢狱之灾。

在安徽歙县,除了许国石坊和吴氏世科坊,还有一座徽州最古老的牌坊贞白里坊。

此牌坊位于徽州府歙县郑村,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

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旌表元代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一楼额枋上有“贞白里”3个篆刻大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

阳城县皇城相府石牌坊有一大一小两座,大的是清朝康熙名相陈廷敬命人修建的。此牌坊建于1704年。牌坊为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

牌坊正楼主牌为“冢宰总宪”4个字,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与“五世承恩”。

“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朝朝廷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

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看起来雄伟庄重,制作精美。

在离这座牌坊的不远处,便是一座两柱一楼式的小牌坊,此牌坊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却建在大牌坊之前。

据说,这座牌楼建筑的时间是陈廷敬还没有当上朝廷命宫之前修建的。牌坊的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而背面则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

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朝朝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得好,字也写得十分漂亮,同时在皇城内城中还存有很多出自他手笔的碑文。

我国的功德牌坊中,除了有很多二等牌坊“恩荣”和三等牌坊“圣旨”之外,还有一些“御赐”牌坊,它们由我国历史上的皇帝亲自御赐为国家地方建立功绩的人修建的牌坊。

其中,康熙皇帝第一次为臣子立牌坊的时间是在1703年,当时,康熙帝的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病故,他便亲自为伊桑阿竖碑立牌坊。

此牌坊位于伊桑阿的墓前,坐西朝东,采用汉白玉石料,五门六柱,面阔21米。牌坊上的方形通天柱上浮雕层层云朵。

牌坊单排多柱,建造精致,斗拱上承正楼、次楼、边楼、夹楼。其牌坊特点不光是造型气派,布局也很别致。

与其他功德牌坊不同的是:一般的牌坊都是四柱三门,它却有六柱三门两影壁。其牌坊的3个门槛上都有栽栏杆的方孔,门中还有石栏杆。其冲天柱的柱头上刻满了云纹,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总之,功德牌坊是人们对前人所做的功德进行的一种褒奖,这是一种对荣誉的肯定,表达了人们的自豪、仰慕和崇敬之情。

[旁注]

抱鼓石 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

雀替 是我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的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副都御使 我国古代官名。为都察院的副长官。明代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即传统的御史台。其主要职责是举劾百官,即行政监察。由于兼有刑事司法的职能,故而位居三法司之列。

漏窗 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为了便于观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与人眼视线相平,下框离地面一般约在1.3米左右。也有专为采光、通风和装饰用的漏窗,离地面较高。

吻兽 又名鸱尾、鸱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生9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或者牌坊的顶部上。

武英殿大学士 1382年设置,秩正五品。清沿置,为正一品。大学士中居内阁中的文渊阁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世宗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

都察院 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督 我国古代武职的官名。是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的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千米,甚至数十万平方千米。

文华殿大学士 以辅导太子读书为主的古代官员。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即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官员。

[阅读链接]

据说,歙县最古老的贞白里坊的主人郑千龄,一生只在祁门、休宁、淳安等县当过一些小官,但“官不在大,有德即灵”,因他廉洁自律,深受各处百姓爱戴,家乡人也都为他骄傲。

为此,在他死后,大家都尊称他为“贞白先生”。贞即忠贞,白即清白。可见他人品之高尚。

为倡导乡风,教育后人,村人在巷口建了贞白里坊。牌坊在初建时曾装有木栅门,后被拆除,坊下是进出村庄的必经之道。自元以来,凡郑村乡民操办红白喜事。都要从坊下穿过,以示毋忘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