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寺庙建筑布局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
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3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
山门殿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建年代无考,当在金、元时代。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6字印玺。据《少林寺志》记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
殿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为“祖源谛本”4字,内横额为“跋陀开创”4字。西石坊内横额为“大乘胜地”4字,外横额为“嵩少禅林”4字。
少林寺山门的整体结构配置高低相应,十分和谐。山门,也叫做“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
山门殿内,迎面而来的是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
过了山门,便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因为碑石如林,数目众多故称“碑林”。
著名的碑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也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
慈云堂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在三门内甬路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通,故亦称碑廊。北齐《少林寺碑》、唐《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宋《面壁之塔》、宋《第一山》,元《裕公碑》、元《淳拙才禅师道行碑》、明《少林禅师道公碑》等名碑,皆列其中,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
天王殿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个个威武雄壮。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前有一棵相传为六祖慧能亲手种植的柏树一棵,树围达4米多,传说是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时,用钵盂将树苗从广东带回,植于此地。
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宣年间,之后历代多有修葺。殿门有砖雕对联:
在西天二十八祖;
过东土初开少林。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殿内还供奉达摩像,及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像。
大殿的东、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绘23幅,内容为初祖达摩以下36位禅宗祖师。绘制年代约在明末,形象质朴古拙。
彩绘下面的群肩石、大殿的12根檐柱、4根内柱,以及神龛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内容有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画面非常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大都是北宋宣和七年大殿创建时所刻。
钟楼、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
穿过大雄宝殿就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及少林拳谱秘籍、明大藏经铜版,清《少林寺志》木版,达摩面壁影石等。
藏经阁东西两壁经柜上,贮《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
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过了藏经阁便来到方丈室。方丈室是少林寺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相传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就宿于此,并赋诗一首: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
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方丈室内有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
方丈室后即是达摩亭,这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
达摩亭西侧就是东配殿,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出了方丈室,就来到了千佛殿。千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又因殿内供奉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7.5米,长42米,面积320平方米,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气势磅礴,世所罕见。
千佛殿殿内地面上有48个脚坑,传说是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千佛寺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壮观。
出了少林寺,向西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塔林”。塔林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
塔内一般安放逝者的灵骨或生前衣钵。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内存有隋代以来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代舍利塔1座,唐代塔1座,宋代塔2座,金代塔7座,元代塔43座,明代塔139座,清代塔10座,当代塔两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
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最高达15米;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塔林内的塔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也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志塔主名号。
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内及周围还散布着自唐代以来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一座,宋塔两座,元塔一座,明塔两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法如塔建于唐大周永昌元年,塔室存碑,对早期禅宗史研究,价值更大。
从塔林北行约1000米,就到达初祖庵。初祖庵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从初祖庵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达摩洞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洞内有摩及其弟子的石像4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10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
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曾在此养伤。
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二祖庵内有千佛阁。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
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
二祖庵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少林寺为千古名刹,游人络绎不绝,香火异常繁盛。
[旁注]
印玺 即印章。古多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作信验。三代以前诸侯大夫之印通称玺,秦始皇以后为王者独用,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因他个性怪异,举止癫狂,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之一。
钵盂 也叫“钵釪”,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缘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设计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洒出。一般高僧圆寂之前,会把自己用的袈裟和钵盂传给得到自己真传的弟子,这个就是成语“衣钵相传”的由来。
浮雕 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采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大藏经 是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大藏经的内容包括“经”,即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和“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等三部分。
庑殿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一般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庑殿建筑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而其他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阿弥陀佛 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是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 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阅读链接]
在少林寺西墙外不远处就是甘露台。甘露台传为少林寺创始人跋陀译经处。当年跋陀与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译《十地经论》,天降甘露,因此得名。
唐显庆年间,玄奘法师亦向往在此译经,致书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两棵,挺拔如铁。台下东南隅,有古树数棵,根出如虬如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