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廷千古名刹少林寺
相传在东汉明帝时,明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鸟儿在宫里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异常清晰。
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讲给大臣们听,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个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
于是,皇帝决定派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跟随汉朝使节来华的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为佛教的东来作出了卓越贡献,佛教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汉明帝下旨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两人译经。白马寺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后来唐朝诗僧灵澈的诗句写道:
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说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马寺和到三国年间在南方发扬光大的情况。
在白马寺生活的摄摩腾、竺法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建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
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两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
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邻浚流,立僧房。
寺庙建成于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于白马寺3年,这是我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凝思静虑,译经布道。继公元68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寺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乘”是乘载的意思,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单。
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
三国时期,嵩山出了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朱士行出生于嵩山南麓的颍川,在嵩山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260年从嵩山出发,开始他的西行求法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般若经》梵文本,于282年遣弟子弗如檀等10人护送经卷回洛阳。10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20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80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
《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
到了496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住锡,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建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
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少林寺落成30多年后,即527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150岁,周游列国,从未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山。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千米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
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
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4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我国有了传法世系。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我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山后,成为我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正是因为祖师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禅宗一派,所以少林寺后来誉为“禅宗祖庭”。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禅宗的宗旨是: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到了唐代时,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
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
主张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12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
600年,一代高僧玄奘就出生在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后来玄奘遍学佛教传入我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见解差异。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
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跟随住持戒贤学习5年,成为精通50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19年,共翻译佛经75部1331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唐朝的建立得到少林寺僧人的帮助。唐王朝不断赐给少林寺财物,大兴土木,修筑佛塔宝殿,皇帝、皇后也常游幸嵩山和少林寺,尊为佛门宝地。当时的少林寺拥有14000余亩寺土,寺基540亩,寺庙建筑共5418间,僧人2000多名。正如《少林寺碑》所记:
妙楼高阁,俯瞰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
特别是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学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梵天宫殿”,雕工极其精湛:
使之悬日月光华,建佛地园林,动烟云气色。
从此,少林寺面貌焕然一新。
到了695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登封县名,由此而得。
唐代少林寺名僧辈出,有善护、志操、昙宗、明禅、法如、同光等。
宋代理学兴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学家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据说宋朝雍熙年少林寺所藏佛经已有9500余卷,当时的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名刹”。
元朝时少林寺也很兴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当时有僧人2000多名,兴盛一时。
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
元朝时,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担任执事僧、“当山首座”和尚的职务。他为法照和尚撰文并书写了《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汉字铭文。邵元还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师写了《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的塔铭。
明朝对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辉煌。由于少林寺僧人在抗倭中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粮差,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明朝的王子先后有8人到少林寺出家。
[旁注]
西域 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华夏 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华夏也是我国这一特定地区的名称,也可指称活动于这一特定地区的中华各民族及其后裔子孙的联合称呼,包括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以及有华裔血统的华人在内的民族族群的共同称呼。
白马寺 我国各地有多处白马寺,最有名的当属河南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创建于公元68年,是我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颍川 郡名,秦王政于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辖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于阗 古代西域王国,我国唐代的安西四镇之一。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
金陵 南京的别称,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就是现在的紫金山的意思。此外,叫金陵的地名颇多,比如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商州城西金陵寺镇、江苏丰县范楼镇金陵乡等。
慈悲 慈悲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共同理念,意思是同情心或同理心,当别人受苦时能够同情的心。在上座部佛教而言,慈悲被认为是达致今世解脱及喜乐的法门。而在大乘佛教来说,慈悲更是普度众生以及修成菩提心的法门。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菩提 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
坐禅 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坐禅,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
玄奘(602年~664年),姓陈,名袆,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也是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阅读链接]
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1735年的工程规模最大。
雍正皇帝亲览寺图,审定方案,把1734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创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
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即《乾隆御制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