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佛两教传入和大法王寺
经过秦汉两代的发展,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
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的大鼎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
也有方士进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写道:“刘根者,颍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
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嵩山的圣山地位,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
西晋有个著名的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后来,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益长进。
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30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气派,仙风飘然的神韵,后来寇谦之在嵩山创立了北天师道,并以“天师”的身份,宣扬道教,经宰相引荐跃身国师,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
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我国,首先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洛阳、嵩山地区向全国传播。
公元71年,汉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佛教建寺之始。
法王寺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全部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大法王寺成为我国的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经历代修缮扩建,成为后来人们看到的规模。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环境幽美,风景如画,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
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
西方圣人殿的殿内正中佛龛内供毗卢佛像,梵语名叫毗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像,代表了佛的绝对真理。
在法王寺还有很多的古塔、古树和古石刻,非常珍贵。
在法王寺的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
春暖花开之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法王寺周围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
密檐式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约90厘米。另外,塔身的高度和宽度由下而上递减,呈抛物线形。
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后来周王为生子所送,称南无阿弥陀佛,玉佛之右下角和双手已残损。
单层唐塔在密檐式唐塔的东边百余米,共3座,均为四角形单层砖塔。虽然铭记已丢失,塔刹和塔基有所剥落,但仍可看出它的造型和制作手法。
南面一座塔高约10米,周长17.5米,壁厚1.3米。塔刹上置覆钵,一半球形砖砌台墩,四周镶砌8块雕花石。为覆钵之上有仰莲式石刻圆盘绶花,绶花之上轩置鼓镜式相轮,最上端为一石雕宝珠。塔刹一周雕刻有莲花卷草、飞天等浮雕,图案精美,为嵩山古塔中之仅见。
这3座唐塔皆用黄泥混溶凝固,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但仍傲然屹立,并保持着初建时面貌,为研究唐代的建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元塔是一座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6米,周长7.2米,全部用水磨砖垒砌,饰有多种砖雕图案。塔身第一层南北辟假门,饰雕扇门,迭涩檐下置砖雕斗拱一周,以上各层均为迭涩出檐。
塔身嵌塔铭一块,高0.98米,宽0.5米。据寺前《月庵海公道行碑》记载,该塔建于1316年,为月庵海公圆净之塔。这是嵩山地区雕刻最为精细的一座元代砖石墓塔。
清塔名曰弥壑澧公和尚塔,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11米,周长7.8米。塔身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嵌有青石塔铭1块,塔刹为青石雕刻,高约1.2米。
与此同时,明帝刘庄为了使佛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特许阳城候刘峻落发出家。刘峻出家是“嵩山度僧之始也”,从而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拉开了帷幕。
此后,在佛教传入我国的最初数百年里,随着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故事的渲染及禅宗的广传,嵩山成为了佛教的繁荣圣地。
[旁注]
印官 明清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京畿 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这一词出现于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
密檐式 为我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出楼梯可以登上各层;也有的砖塔、塔内用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因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3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
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即汉明帝,性格刚毅严酷。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阅读链接]
嵩山大法王寺相传建于公元71年,名称在后世一再变更。魏明帝青龙年间改为护国寺,西晋时于寺前增建法华寺,隋初造舍利塔,改名舍利寺。
唐太宗贞观年间,敕命补修佛像,赐予庄园,改为功德寺。玄宗开元年间,改称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重修殿堂楼阁,改名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至五代时废坏,而分为五院,仍沿袭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等旧称。
北宋初,合称五院。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后存毗卢殿、大雄殿及方形十五层塼塔等。寺据嵩山之胜,为天下名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