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中岳嵩山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东西横卧,雄峙中原,群山耸立,层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创禅宗,所以史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嵩山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北魏嵩岳寺塔,元代登封观星台,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以及将军柏和驰名中外的嵩山石碑等一起构成嵩山“八景、十二胜”之盛观。

因山高镇守中原而得名

古老相传,天地万物,风雨雷电,都是由天上的玉帝掌管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地就得生金。

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进天宫,向玉帝禀报,说东方出了水兽,西方出了风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闹得天下大乱,黎民不得安宁,请求玉帝快快发兵为民除害。

玉帝听罢,急忙把天将招到教场比武选将。谁的本领高,就派谁去降魔。天将们来到教场,经过一番比试,玉帝平日心爱的5个天将中,有4个选上了。

玉帝传下圣旨,命一个到东方去镇水兽,一个到西方去挡风妖,一个到南方降火魔,一个到北方伏冷怪。4员天将领旨,分别带领天兵离开天宫。

5个天将中,唯有一个名叫山高的没有选上。为什么呢?这个山高身体有些单薄,武功虽然也行,但不及其他4将。可是这位山高天将怀有满腹文才,能书善画,智足谋广。

山高看到其他4位天将下凡去了,便来到灵霄宝殿,向玉帝施礼说:“陛下!下界东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吗?倘若中原出了大事,东西南北四方把守再严,也是枉然啊!比如一个人,残手废脚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脏坏了,可就都完啦!”

玉帝听他一说,觉得山高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派谁挂帅去镇守中原呢,玉帝发了愁。山高一看,时机已到,便说:“末将情愿去镇守中原。”

玉帝知道他武艺不及那4个天将,迟迟没有说话。山高猜知玉帝的心思,就当面立下“军令状”玉帝这才勉强传旨,让山高天将下凡。

玉帝带着随从来到南天门,拨开云头向东看去;只见一员天将把斩兽宝剑挥了三挥,突然出现了一座大山立于海岸。张牙舞爪的水兽来到山跟前,“砰”的一声,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帝看罢,哈哈大笑,封这座山为“东岳泰山”。

他又拨开云头,向西望去,见一员天将把捆妖绳抡了三抡,突然出观一座大山站在那里。风妖呼呼来到它身边,撞得头破身软,败下阵去。玉帝看着拍手大笑,封这座山为“西岳华山”。

接着,他拨开云头看南方,见一员天将把劈魔锏挠了三挠,突然出现一座大山站在那里。火魔扑来,浑身发抖,掉头就逃。玉帝高兴地封这座山为“南岳衡山”。

他又转过头来看北方,见一员天将,用长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飞来,看见大山毛骨悚然,缩身不敢动弹了。玉帝便封这座山为“北岳恒山”。

最后,玉帝拨开云头俯视中原,只见山高天将一手拿着天书,一手拿着镇世宝刀,把书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为两支。接着,两个山脊,慢慢出现72峰,有的像老翁,有的像白鹤,有的像青童,有的像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画,展现开来。

玉帝越看越高兴,可到封山的时候,他却发了愁,封什么呢?一个贴身随从悄悄地说:“陛下,你看山高天将,长得与山一样俊美啊!”

玉帝一机灵,“山”与“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吗?于是封为“中岳嵩山”。

嵩山北依黄河,南绕颖水,重峦叠嶂,东西绵延百里,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嵩山便是峻极于天的父亲山。

远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嵩山一带繁衍生息,位于嵩山腹地的织机洞遗址,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和人类用火遗迹。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我国史前文化最为灿烂的地区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

在夏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因此,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

禹之父名鲧,鲧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部落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和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以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号称四岳。

《庄子》写道:“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现在还有“挂瓢崖”和“洗耳泉”。

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喂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后来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后来人们认为当时的阳城就是嵩山附近的阳城。夏代自禹至桀,共传17王、14世,历432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

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4个姜姓国。

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中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

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当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

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山为中岳。

那时,嵩山的名称叫做“外方”,夏商时则有了“崇高”的称呼。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

《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后来的登封观星台的周公测景台,即从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嵩山被认为是万山之祖和神仙居住之地,在“君权神授”的古代,嵩山就成为历代帝王接天通地、永固江山、昌盛国运的祭祀、封禅对象。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就常到嵩山“与神会”。帝尧、虞舜、大禹都曾到此巡狩。

最迟在西周初年,嵩山已经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武王在嵩山举行的封天祭地大典,开创了我国古代最盛大、最高等级的封禅礼制的先河。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续不断。

后世人们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末,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68位。

嵩山以其地处京畿的优势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华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圣山之一。

[旁注]

玉帝 即玉皇大帝,传说本名张百忍,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他是道教中最大的神祇,为众神之皇。

军令状 原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军令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

《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所传33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掺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土圭 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阅读链接]

黄帝到嵩山“与神会”,开创了祭祀嵩山的先河。之后,帝尧游于嵩山,帝舜制订5年一巡狩嵩山的制度,周穆王巡游太室山,周幽王会盟于太室山。

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祀于天室”。公元前1046年,为了庆贺新王朝的诞生,周武王决定举行祭祀天神大典。

嵩山地区曾长期做过夏人和商人的王都,又处于天下之中,周武王认为高耸于天下之中的嵩岳,就是天神之室,他们受天命而克商夺取天下,应当礼拜高大的嵩山。

周武王在完成灭商大业后,便在太公望的陪同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巅,举行了盛大的封天祭地大典。这次在嵩山举行封禅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礼,无异于周王朝的开国大典,开创了我国最盛大、最高等级封禅嵩山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