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中岳汉三阙

东周时周平王迁都到洛阳,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续不断。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巡,到嵩山祭中岳。

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嵩高山。后来,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

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又在山上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命名山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

据说祭典完成后,汉武帝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听听华夏先民的故事,就找大臣问话。这大臣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于是活灵活现地给皇帝讲起了“启母石”的传说。

汉武帝一听,太感动了,大笔一挥,下旨为启母石建了一座庙。大臣也受了封赏,皆大欢喜。

这个传说,与大禹有关。《汉书·武帝记》颜注引《淮南子》的记载:

禹治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归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那时候,洪水横流。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禹治水跑遍了九州四野。在嵩山南面,西自龙门,东到禹县,有一条大河叫颍河,颍河一泛滥,两岸就变成一片汪洋,什么庄稼也不能生长。

大禹为了把洪水排出去,就在登封县西北的萼岭口一带,凿山治水。他打算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进北面的洛河,然后再让它流到黄河里去。禹的妻子叫涂山娇,涂山是夏的邻邦,位于安徽寿县一带。夫妻俩一起到嵩山治水。

这一天,大禹来到萼岭口附近一看,这里山势险峻,凿通萼岭口工程很大。他为了很快开通河道,在凿山时,就变成一只巨大的黑熊。大禹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工夫回家,也顾不上吃饭,就叫妻子涂山娇给他送饭。

大禹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熊的事,就跟妻子约定:只要她听见敲鼓的声音就去给他送饭。涂山氏就按照他的嘱咐办事。每天,当她听到咚咚的鼓声时,就赶快撑着木筏子,把饭给大禹送到开山的工地上去。这样,夫妻两人虽说都很辛苦劳累,但心里很快活。

有一天,大禹在山坡上行走的时候一不留心,脚下踩动的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刚好掉在鼓面上,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大禹因为忙,走得急,也没在意,只管上山去了。

涂山娇一听到鼓声,心里纳闷,今天丈夫为什么吃饭早了呢?大概是特别累,饿得也快了吧!于是,她就赶紧把饭做好,急急忙忙撑着木筏子给大禹送饭去了。

谁知道,当她来到山坡前,左等右等,也不见大禹回来,就往山上爬去。她来到山上往下一看,只见有一头大黑熊,正在山下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

它伸出两条巨臂,用力朝山岩上一推,只听轰隆一声响,山石塌下了一大片,倒在水里,溅起几丈高的浪花。大黑熊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新开出来的山口,乐得眉开眼笑。

涂山娇一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是一只大黑熊呀!平时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一时间,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提起饭篮赶快往家跑。一路上,她又羞又急又气。当她快到家门口时,心里一阵难过,往那里一站,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再说大禹,晌午时来到大鼓跟前,敲起鼓来。可是,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好久也不见妻子送饭来。他想,一定是出了事,就赶紧往家走。

大禹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找不着妻子的影子,只见家门口的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饭篮子。大禹这才明白:原来妻子已经变成岩石了。

这时,大禹后悔不该把自己变熊的事儿瞒着妻子。他又想:妻子已经怀孕很久了。这一来,咋办呢?我没有儿子,谁继承我的治水大业呢?想到这里,他就急匆匆地走到巨石前面,大声喊道:“孩子他娘啊!你就这样离开我了吗?你要把儿子交给我呀!”

突然,轰隆一声响,这块巨大的岩石裂开了,跳出一个孩子。大禹急忙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大禹给他起名字叫“启”。所以,那块巨石就叫“启母石”。

涂山娇死后,其妹涂山姚嫁给了禹,并负责照顾启,后人就把涂山娇住过的山叫太室山,涂山姚住过的山叫少室山。后来,人们分别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纪念她们。

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还立着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这就是当时大禹的家门口,后人叫“启母阙”。

启母阙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有长篇小篆铭文。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

启母阙阙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历史故事画像60余幅,其中的蹴鞠图,刻画有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展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

除了古老的启母阙,还有嵩山太室山的太室阙、少室山的少室阙,它们一起被称为“中岳汉三阙”,具有悠久的历史。

阙是一种装饰性门观,它是尊贵的符号,是华表的前身。阙由浅浮雕青石垒砌而成,顶部仿屋檐,称为“四阿顶”。每座阙分正阙和子阙,两者连为一体,只是子阙要矮正阙一截。

早在秦代时,就有人在少室山设立寺庙祭祀山神。118年,当时的阳城长吕常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建太室阙,那时候太室阙还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隋唐时期香火最为旺盛,到明末被大火毁坏,清顺治年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宋金时期的布局和规模。

太室阙分东西两阙,分布在中岳庙门前500米的中轴线两侧,阙门间距6.7米,东阙高3.9米,西阙高3.9米。两阙的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组成。

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的石面除了镌刻有铭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

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8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6个篆字。阙身四面用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戏、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50余幅,再现了汉代朝廷的生活场面。

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在登封少室山下。少室阙阙上有铭文,叙述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少室阙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内容大部分都已剥落,模糊不可辨识。

[旁注]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则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铭文 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这就是铭文,后来延伸成为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的文章等。

蹴鞠 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剑舞 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

篆字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也称篆书。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阅读链接]

关于启母石,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大禹娶了涂山氏女之后的第四天,就离别新婚的妻子治水去了,这一别,就是整整13年,在这期间,大禹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园。

涂山氏女想念丈夫,每天都引领南眺,盼望丈夫的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见大禹归来的身影。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