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道观和寺院
到了隋唐时期,衡山道教十分兴盛。有一大批知名道士居此山修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张惠明、萧灵护、廖冲、司马承祯、薛季昌等人。
唐初,因司马承祯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则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中说衡山是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称衡山为其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
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其后,道士张太虚又被赐号元和先生。道士刘元靖更是被赐号“广成先生”,并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铸印置吏,是南岳第一个实授三品职官的道士。此时,道流势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兴盛,道家文化也就更相应地渗入到各个领域。
唐代除对衡山原有宫观如衡岳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宫观,如黄庭观、真君观以及上清宫、元阳宫、洞灵宫、寻真观、洞阳宫、洞门观、紫盖院、石室隐真岩等。
其中的黄庭观在道教中最具名望,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著名的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礼斗坛白日飞升成仙。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是东晋时期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她幼年时便熟读“庄老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
后来在父母的胁迫下,24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生二子,长名璞,次名瑕。据《南岳志》记中所录的《南岳魏夫人传内传》记载,婚后的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
传说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上天,4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家里,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31卷和《黄庭经》。她得到经卷后,日夜诵读,潜心修行。
丈夫死后,天下大乱,华存夫人携带二子渡江南行。尔后又与二子分开,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静心修道,这就是黄庭观的来由。
在她修行的16年中,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还得到西王母所赐的《玉清隐书》4卷,“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
83岁时,她闭目寝息,饮而不食,7天后,一天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传说,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
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敬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说的就是这件事。
魏华存升天后,被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
传说华存夫人升天以后,黄庭观里继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神话传说,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的神奇之地。
也正是从华存夫人开始,我国出现了女子修道的现象。黄庭观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的先例,故以魏夫人和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声望极高。
观宇占地一亩余,共有三进。第一进为憩凉亭,正门的门额有石刻“山不在高”4字,亭南的门额刻有“仙观”两字。二进是过殿,门上刻“黄庭观”3字,门联是:
黄中通理成坤德;
庭外升仙忆晋时
三进为正殿,现在已无神像。正殿前有石阶17级,房屋重叠,四周古木参天。观外右边,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头。
据说便是魏夫人白日飞升的地方,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礼斗坛,后来人们叫它为飞石,上面刻有“飞仙石”3个大字。石头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却稳固地立在岩石上。
据说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点,它就微微抖动,倘若故意推它,众人合力推撞,却纹丝不动。传说这是王母乘云到此,一朵白云落下变成的。
观的周围,怪石嶙峋,松枫丛生;观前一片平畴,阡陌纵横,观约半里外,有一水潭,水浪激石,声传空谷,这就是白龙潭。观前的山脚下,就是龙潭水库,水深澄碧。在晴天的时候,与天上白云相辉映,便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景状。
在道教繁荣发展的同时,衡山的佛教也竞相发展,出现了佛、道两教共同发展的局面。
南岳庙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90000多平方米。它不仅是湖南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
南岳庙始建于唐代初年,主体建筑共分九进,依次为牌坊、古戏台、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及北后门。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使人顿觉有清新幽静之感。
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台前横额是:“古往今来。”台门两边有木雕苍松、白鹤,颜色尚鲜艳。阁东有钟亭,悬有大铜钟一个,是元代铸造,重4500千克。阁西有鼓亭,置有大鼓。
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左右为东西川门。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的亲笔。
四进为嘉应门,东西有角门,角门的部分斗拱还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色。门内先前有许多石碑,书法甚佳。
自嘉应门左右角门起到寝宫止,东西住房各有53间,几十根红柱相连,整齐壮观。
第五进为御书楼,画栋雕梁,楼上有清代几个皇帝写的匾额和碑文。
第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十七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形象生动,极为精美。
南岳庙的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整个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
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所有这些,色彩斑斓,鲜艳逼真。
大殿台阶周围,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的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动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些是真实的写照,还有些是《山海经》中的事故,极其生动。
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皇帝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雄浑。七进为寝宫,宫内铜佛重5000千克,是明崇祯年间铸造的。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北门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8个,西边有寺8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
坐落在南岳庙不远的就是祝圣寺,是南岳六大佛教丛林之一,以古老、宽敞和秀丽而著称。
祝圣寺主体建筑共有五进,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该寺鼎盛时期,曾住有和尚上千人。寺中建筑金碧辉煌,环境清幽雅致,阁楼台榭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点缀其间。
罗汉堂原有五百罗汉雕像,全部用青石镌刻,嵌在左右墙壁上,活灵活现,是南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后来只存留下了五百罗汉像的拓本。
祝圣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南岳总胜集》记载,夏朝的君王大禹在这里修建清冷宫,把奉舜帝。唐朝时,高僧承远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寺。承远信奉的是佛教净土宗,净土宗又称莲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
净土宗认为,该宗有13位师祖,他们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实贤、行微、实贤、际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第三代祖师,他赢得这千秋圣名的功绩主要是在南岳弘传净土法门。
845年,唐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是时赵归真受武宗宠信,时在武宗面前排毁佛教,于是一时毁佛之事大兴,将44600所佛寺毁坏,勒令26万多僧尼还俗。世称之为会昌之法难,又称为第三武之厄。弥陀寺就一劫难中被毁废。
五代十国时,马殷据湖南称楚王。适逢有掌诰夫人杨子莹施钱,在弥陀寺旧基上重建寺院,马殷名曰:“报国寺”。
至宋朝,赵氏朝廷再崇信佛教,法远兴启。太平兴国间太宗赵光义下诏,更寺名为“胜业寺”。宣和元年宋徽宗崇信道教,诏天下建“神霄宫”,地方官多以巨刹充替,胜业寺被改为神霄宫,设官提举,后复为寺。
宣和年间,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访名宿至衡湘,衡州给事官冯楫请住持祝圣寺,并支持法忠全面维修寺宇,塑制佛像,清理庙产,景象焕然一新。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著名学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学家、教育家张式畅游南岳时,曾游憩胜业寺。
在元代的160余年中,胜业寺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寺周培植树木,法运依然兴旺。到了明代,胜业寺又进行过多次修缮。1635年,住持佛顶对寺宇、佛像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
清初,祝圣寺再经修缮、重建,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寺院。1705年,湖南巡抚赵申乔,拟请康熙帝南巡,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宏大而华丽的行宫,后来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宫封闭近10年。
至1713年,正逢康熙帝六旬大寿,大湖南北的诸宪台,齐聚南岳建“万寿国醮”,湖广总督额伦特,湖南巡抚王之枢奏改行宫为祝圣寺,请颁《龙藏》,康熙帝颁赐《龙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
16年后,王国栋任湖南巡抚,又一次将行宫改祝圣寺的情况向朝廷呈送了奏折。雍正帝胤祯作了“知道了”朱批,并允肯“祝圣寺”名,祝圣寺名从此开始,是时胜业寺归并祝圣寺。
[旁注]
道教三十六洞天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道家称神仙居住人间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为“三十六洞天”。
石刻 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
匾额 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也有人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蟠龙 蟠龙是指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桩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罗汉 即阿罗汉的简称,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得证罗汉者都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且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唐武宗(814年~846年),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阅读链接]
仁瑞寺也是衡山的一大名寺,是我国禅宗曹洞宗第三十世懒放禅师开山道场、三十一世文穆禅师学修弘化道场,也是具有湖湘地方特色的乘云宗祖庭之一,素以“香火灵验“及“精进禅修”闻名于世。
该寺创建于1649年,创建之初,原为曹洞宗懒放禅师隐居茅庵,后兴建成“仁瑞禅寺”。清朝同治年间,乘云宗恒志禅师扩建为“十方丛林”,清光绪年间敕封为“万寿仁瑞寺”。
山上“万寿仁瑞寺”匾额为清光绪皇帝御赐。慈禧太后钦赐半幅鸾架。寺内完好地保存着“千人锅”和“五百人锅”各一口,寺外肃立白塔林30余座,异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