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善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因此,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性质外,还显示出与其它语言的明显区别,有它自身的特征。

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语言的基本特征。

  1. 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 就没有威信,效果就差。如有个教师说:“某湖中的鱼非常之多,把棍子插在鱼群中时棍子都不倒。”试想,这样密度的鱼群能长时间地正常生活吗? 教师讲话要实事求是,切忌无限夸张,更不能不知佯为知。

②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 “玉米种子的结构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代表”,就会把没有胚乳的单子叶种子排斥在外;说:“细菌以异养方式进行营养”,就会把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排斥在细菌之外;说生长素促进细胞生产,就不如说:“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进细胞生长,而在高浓度下往往抑制细胞生长”,这样就更加确切和全面。

  1. 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

——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因此,要注意:

①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例如,血液循环中有关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术语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形成的富含氧气、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形成的缺少氧气、颜色暗红的血”。因此,就不能讲在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或者把动脉血说成是新鲜的血, 静脉血是脏血等。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学生对肺循环和体循环意义的正确理解。

②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试比较介绍解剖蟾蜍方法时的两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1. 我们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说的“癞蛤蟆”。在把它处死之后, 放置在解剖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钉固定四肢,然后进行解剖。解剖时, 左手拿镊子,右手拿解剖剪,从其腹部的下端镊起皮肤⋯⋯。

  2. 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肢,然后把它剖开。剖的时候,左手拿镊手,右手拿剪子,从肚子的下面剪开⋯⋯。

在 A 中能把俗称与科学名称结合起来,正确地运用了专业术语,有利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在 B 中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是不可取的,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1. 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着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②比喻恰当,观点正确 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

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如在生物教学中,讲“家兔是为了能够消化草类食物而具有很长的盲肠”,“植物为了获得阳光, 所以它向光生长”等。

  1. 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简明扼要。另外,教学语言是诉诸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比如英国 BBC 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切讲课应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它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时要注意简明性。

在注意简明性时,要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的关系。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例如,关于植物界、动物界各类群的演化关系,内容很复杂, 学说也很多,不能要求中学生详细地了解,教科书上也只是谨慎地采用了两个简化了的系统树。但书中指出了苔藓植物是演化路线上的旁支,古代蕨类植物一部分演化成为裸子植物,而一部分裸子植物又进一步演化成为被子植物。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却讲:“植物在从藻类→菌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这种简化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动物学的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有的教师讲:“我们在前面学过了原生动物⋯⋯,在从原生动物的草履虫进化到哺乳动物家兔的过程中⋯⋯”。难道草履虫和家兔有这样直接的演化关系吗?显然是不科学的。

  1. 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如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试比较有关家兔门齿特征的两个讲解:

甲教师这样讲:“家兔的门齿是由齿质和釉质所组成。齿质比较软,容易磨损;釉质特别硬,不易磨损,主要分布在牙齿的表面。家兔的门齿前面的釉质厚,后面釉质薄,所以后面的磨损比前边快些,这样,门齿便形成了凿形。此外,齿的基部不封闭,能终生生长,所以家兔经常咬硬的食物,门齿也不会变短。”

乙教师的讲解是:“在我们生活里经常看到,尖锐的东西经常触动坚硬的东西不久就会变钝;长的东西经常被磨,它的长度不变吗?(停一会)变

的,变成越来越短了。现在我们看一看家兔门齿的情况,是很奇特的。它的门齿呈凿形,经常咬硬的食物,但是,门齿不仅不钝,反而更尖锐;不仅不短,而且经常保持原来的长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常现象呢?下边我们就来看看它的门齿的构造吧!”

甲、乙两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都是正确的。但甲的语言给人以平淡无味的感觉,好象在答试卷,看不出对学生有何启发性。而乙的语言不但生动有趣,而且精心编制了“矛盾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去思维。

  1. 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要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

另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 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于理解的问题,应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