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口语的技巧
掌握教学口语技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语音技巧。要求讲述清晰、流畅,响度适中并富有变化;能灵活运用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表情达意。
二是语辞技巧。要求能在口语里运用比喻、对比、直表、追加、婉曲、问询、幽默等修辞手段表述教学内容。
一 语音的技巧
(一)响度
响度指说话声音高低强弱的程度,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因素共同构成。教学口语必须有一定的响度,并注意凭自己耳朵感受监听调控。注意:
- 声音不宜过低
教室面积一般是 60~70 平方米,声音过低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听清楚。因此教师每句话要求字字有声,保证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很清晰地听到声音才行。一般语流中的弱化、虚化,或字音脱落,教师本人不易察觉,而学生听后就不知所云了。虽然低声调在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听觉注意,也显示出教师的从容和自信。但要低得合理、适度,低而不虚,沉而不浊,有一定的内在力度。
- 声音不宜过高
声音过高,字音反而听不清,似乎传得远,却并不在学生的耳边,容易形成听觉疲劳。一般以中声区发音为主,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了不觉吃力。
- 声音不宜过亮
过亮的声音显得尖锐、单薄,情味不浓。声音的亮度宜在一定幅度内随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天生音色偏亮的人,说话时可稍稍降低音调,松弛喉部,使音色变暗一些。
- 声音不宜过平
平淡的声音,没有变化,没有层次感,不易调动学生听觉的积极性。就一节课来说,导入、提问、讲授、诱导、结速语等,语音响度应有所变化, 甚至有明显的落差。
为得到合适的响度,刚上讲台的人要注意“开嗓”和“控嗓”。“开嗓” 就是排除心理障碍,有勇气大声说话;“控嗓”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调节控制响度。
基音低、音域较窄的人,可适当“扩嗓”。扩嗓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音高作大声说话的练习。但不要把嗓子用“满”,要运用以气托声和共鸣的技巧, 做到声大而不吼,音高而不喊。
(二)清晰、流畅1.清晰
清晰指出语或表意清楚明白。从出语方面说,说话出口,干净利落,字字句句都清清楚楚,“吐字归音”毫不含糊;从表意方面说,确切明了,毫不模棱两可。讲课拖泥带水、含混不清,是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深、不准造成的。要口语清晰,思路明晰是基础。
2.流畅
流畅指教学时,教师“知而能言、言而能顺”。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讲课时说一段相对完整的话时,要说得顺畅;二是答疑接话时,应对敏捷,
说得流畅。
清晰、流畅是教学口语的基本功,平时应多作思维训练。同一话题,多说几遍,对说过的话的句与句、层与层的关系应多加注意,用呼应、对比、添加、承接、因果、归并、解说等手段,联系语句。
语音技巧的具体内容是指语音修饰,包括:
(一)语气
由于表意的需要,使说话的声音出现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的变化, 形成语气。语气是“声气传情的技巧”,应当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语气只有表达了真情才会有感染力。
(二)语调
即语气的外在声音形式,指说话时的语音的高低变化。语气、语调都是以意领声、以情运气,是内在的情、意的表现。教师要随性、随意、随势而变。
(三)重音
出于某种表达目的的需要,说到某些词或词组时有意加重音量,加强气势借以强调,就是重音。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和感情重音。从教学实用角度出发,在教师口语里统称为目的重音。如,为加深印象而重说某些首次或第二次提到的概念,为确定某种判断或范围而重说判断词、副词等。
与目的重音相对的是习惯重音。习惯重音是下意识地随意重说某些词或词组,这样会使目的重音落点偏移。
重音并非一味地加重语音响度,故意减轻某个字、词、短语的音量和气势,以轻显重、以弱显强也是一种手段。
(四)停连
表达者根据语情、语境的变化,为更有成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设置的间隙休止,即为停连。口语中的停连有随意性停连和合理性停连之分。随意性停连使表达显得零碎、松散,语流不顺畅;合理性停连的特点是声断意不断,有时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停连在教学口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包括: 1.强调性停连
为突出即将要说的话,而在开口以前设置的停边界。2.回味性停连
为让学生体会、感悟教师的表述而在说了以后设置的停连。3.过渡性停连
为显示语意转换而设置的停连。4.反馈性停连
为准确衡定学生的理解程度或为调控学生注意力而设置的停连。
(五)节奏
节奏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由于语速、语调、语势等变化而形成的语流运动态势。
教学口语的节奏,是在对比度的调节中形成的,无高不显低,无快不显慢,无刚不显柔。
讲课时,句子的松紧、声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等等,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二 语辞的技巧
语辞技巧主要指常规教学的口语修辞。
(一)比喻
“能博喻然后为师”,说明比喻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善喻者, 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能明其意”。
教学口语运用比喻,常有三种方法:以浅喻深,化深奥为浅显;以简喻繁,化繁杂为简洁;以熟喻生,化生疏为熟悉。
(二)对比
把不同的事物、事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事理的特征。对比最常用的是正反面的对比,教学口语中也有相同性质事物、事理的对比, 通过对比显明相同点,展示不同点。
(三)直表
直表即直截了当、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意思。教师讲授知识,必须具备要言不烦地把道理说清楚的直接表达能力。直表要求:用词力求准确精当、通俗易懂;语句紧凑、简洁、明快;语气确定,重音落点清晰,句间停顿干净利落。
(四)婉曲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说话绕弯子。教育的核心是暗示,暗示的主要形式是婉曲。暗示能启发思维,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婉曲在教学口语中可以表现为语辞的婉曲,也可以是对语音、语态、语
势的处理。
1.急变缓
语速放慢,声调趋于平稳,注重交流;择词审慎并适当弱化用词分量。2.直变曲
在独白表达时,先迂回铺垫,然后再表明看法,在对话时,先顺承对方的表达,然后通过交谈,引入自己要说的意思。
3.明变暗
不把话挑明,而是言此意彼。或用商询语气,不把话说得过于确定;或用“模糊语言”,使语义指向宽泛一些,达到暗示的目的。
(五)问询
问询是教学口语中问句的总称。教学时,特别是小学教学,很多时候是在双边交谈中进行的,即使是教师独白,有时为了调动注意力,训练思维, 加强教学效果,也故意采用问询形式。除提问外,问询还有以下的形式:
1.设问
教师自问自答。2.商询
教师用“是吧?”、“对不对?”等句式询问,不一定有答,重在让学生理解、体会。
3.反问
寓答于问,不作答或间接作答。4.反问后作答
反问句已含有肯定的答案,不必作答,但教师偏再加上肯定的回答,既表强调,又引出进一步的阐释,如“这怎么能这样理解呢?当然不能这样理解,因为⋯⋯”
- 反问答反问
“写作文不审题就动笔,怎么能写得好?这么写不成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吗?”反问句语势递进,给人印象强烈。
- 陈述含疑问
“你们说‘冬眠’就是冬天睡觉,照这么说,咱们冬天夜晚上床睡觉都
是在‘冬眠’了。”这种问询句用陈述句式表达,形成悬疑语势,引而不发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校正自己的看法。
(六)追加
追加是对说过的话作追补或加工。追加的作用,一是强调重点或难点, 使学生听得懂、记得牢;二是调整表达,使之更周密、更完善;三是排除干扰,保证知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学口语中追加有多种类型:
- 重复性追加
即对说过的话不作大的改动,在适当的地方再次说一遍。包括:连续性重复和间隔性重复;整体归并性重复和局部选择性重复;自述性重复和转述性重复。
- 增饰性追加
增饰就是增添、修饰的意思。其表现形式一般是有意将一句话、一个意思分开来说,先作一般的概括,然后追加修饰词句。它使紧句变为松句,舒缓了表达节奏,也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
- 复释性追加
即对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角度作进一步的解释。它不是单纯的词语反复, 也不是仅仅追加几句修饰限制的内容,而是换一种说法,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
(七)口语化与儿童化
这是就低年级学生或是小学教学时所作的要求。要注意:
词的运用:择词避难就易,多用常用词和双音节词,慎用书面语和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说得顺口,听了顺耳。
句的采用:采用惯用语序,难以听懂的长同要换成短句。儿童化是指用符合儿童心理和接受水平的语言。表现在:
词语运用的儿童化。儿童语汇不丰富,常通过形状、色彩、声音、运动的感受进行思考,所以择词要“以浅代深”,说话时多用表示具体概述、表现色彩、形态、动作的词。
句式运用的儿童化。句子要更短小、更简单,附加成分尽量少,少用指令句,多用祈使句、商询句,多将直接提问,变为后续句诱导方式,即教师说到一半,让学生接着说。
语情、语趣的儿童化。对儿童说话要多注入一些感情因素,节奏较慢, 语音和谐悦耳,语气“柔”一点儿,语调“甜”一点儿,富有情趣,善用“趣说”。
(八)幽默
这主要是就高年级同学特别是中学生来说。苏联的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构成幽默的手段很多,不仅是语辞可以构成幽默,语音方面也可构成幽默:
- 停顿构成幽默
一个学生拿着作业本要老师批,并一再焦急地追问评价,教师看前面写得较好,脱口而出:“好”,然而话刚落音,便发现了错误,教师追加一个问号“好?好在哪里呢?——错了。”既避免了尴尬,又不伤学生的面子, 因为气氛被幽默融洽了。
当然,语调、重音等语音技巧的恰当使用都可以构成幽默,这里不再举例,下面主要就语辞多谈一些。
- 形象的比喻
新奇独特的比喻,可构成幽默的情趣。历史教师讲到十九世纪英德争霸时说:“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的一些残汤剩菜的,它像一个吃不饱的饿汉子,自然首先盯着英国的那个大盘子—— 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比喻形象、风趣地揭示了英德之间尖锐的矛盾。
- 巧用反语
历史老师在讲到二战时期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行为时说:“张伯伦可以说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大师,慕尼黑协定是他的杰作。”嘲讽了张伯伦这个小丑。
- 大词小用
如,对情况没作深入的了解,批评错了同学,可用“很抱歉,对××的批评是不对的,现予以平反昭雪”等话在幽默中,化解误会。
- 有意曲解
教学口语要求准确,但在某些场合为加深记忆,有意曲解词义。一位教师发现有的同学老是对窗外张望,便说道:“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我看有的同学现在是心不在马(焉),不用心听讲呢!”巧用成语, 并曲解“心不在焉”,诙谐地扭转了课堂局面。
语言幽默的方法很多,只要留意就能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