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用教育口语基本技能训练
从教育口语的表达方式来看,经常用到的有沟通语、启迪语、暗示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等等。
一 沟通语
教育口语中的沟通语是在教育情境中消除学生心理隔阂、取得心理认同的话语。教师空洞的说教、冷漠的态度、轻率的训斥以及谈话时紧张的气氛和不适宜的时间或地点等等,都是不利于教育谈话的。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掌握设计和运用沟通语的技能。
(一)了解和理解教育对象
了解是沟通思想认识的前提,了解学生才能知道他们的愿望、要求、个性、情绪,才能“对症下药”,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了解是避免教育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的必经步骤。不仅要了解,还要理解学生。理解包含师生感情上的沟通,也包含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热爱并熟悉
学生,是理解的必要条件;真诚平等的态度,是理解的心理基础;有了理解, 才能搭起师生间思想情感流通的桥梁。这样的教育,才能是卓有成效的。
(二)缓和与化解紧张气氛
学生在有教师的场合,尤其是做错了事,想到事态后果,他们的心态常常紧张拘谨;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闯了祸,甚至会先摆出对抗的态势,对老师的教育谈话采取戒备和抵制的态度。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教育谈话的顺利进行。因此,缓和和化解紧张气氛就成为消除双方心理隔膜的首要步骤了。
说一句轻松幽默的或者亲近友好的话语,是驱散紧张气氛,沟通双方情感的常用方法。
(三)选用恰当的句式和语气
师生是否心理相容,与教师选用的句式和语气密切相关。导致心理不相容的可能是话语内容,但也可能仅仅是不恰当的句式、语气和语态。比如在感情较冲动的情况下疑问句就不如陈述句平和委婉,反问句就更加生硬。直问句的语气,往往带有咄咄逼人的意味,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造成“没气生气”、“越听越气”的不良后果,成为妨碍沟通的障碍。
二 启迪语
启迪语,是指教师开启学生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进行自我教育,并按正确原则行动的教育口语。
启迪语引导学生自我践约;帮助违约学生实行自我反省,诱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激发他们的内趋力并付诸行动。启迪语的特点是老师用点拨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强化语言回应能力),帮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运用启迪语要做到:
(一)切合实际、直观生动。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选取学生最易接受的角度和直观形象的事物,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二)易于联想,便于对比。启迪语要使学生能产生联想,发现并认识自己思想、行为与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差距。
(三)积极赞扬,促进转化。赞扬是有指向的启迪,积极评价学生的思想转化能增强学生内心的愉悦情感,促进他们去行动。
(四)理论升华,提高境界。用概括、总结的口语把学生思维上升到理性高度,强化对规律的认识。
启迪性讲话从感情色彩上看分为理性启迪和情感启迪。
理性启迪是通过分析、说理来启发学生自己提高认识。它从提高理性认识入手,使学生知正误、明是非,但要注意不就事论事,对“事”或问题的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练、延伸,运用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加以渲染、表述,使事理得以升华。
情感启迪是用浓郁的情感激发学生,在师生情感交融中实施教育。唯有真诚才有感染力,因此,老师要动真情、说真话,善于捕捉容易使学生情绪激动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动情点,要积极创设使情感能够顺利交流并获得成功的氛围。
常用的启迪语有以下几种:
(一)提问
提问是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的口语表达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可以有诱导式、过渡式、比较式、追踪式、揭疑式、辐散
式、创造式、转弯式、点睛式等等,但要注意,千万不可以把提问变作责问、盘问、追问、逼问等。
(二)类比
类比是用举例来说明事物,讲清道理的口语表达方式。这种口语可以使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还可以比较出两种事物的异同,对于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实用。
(三)设譬
设譬是在教育口语中运用比喻,说明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理解较深刻的道理,促进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设譬时要注意选譬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要过于深奥和晦涩。
(四)分析
分析是在教育口语中通过分清事物的主次、表里、本质与非本质等,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三 激励语
激励语,是指教师运用赞美、表扬、激将、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口语。
激励语要针对学生的动情点给以刺激,把教师或社会的期望变成被激励者的动机或兴趣,从而增强荣誉感、责任心和奋发精神。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赞扬性强,刺激性强,效果明显。
运用激励语技巧主要是:
(一)赞扬: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给予好评或赞美。恰当而准确的表扬,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发进取心和增强荣誉感。
(二)榜样鼓励:讲述值得学习和可作范例的好人好事,来激励学生。
(三)忠告勉励:用忠告的语言或赠言勉励学生,激发其深入思考或奋起前进。
(四)反话刺激:用反面的话刺激学生,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迅速奋起。激将法在具体运用中有“明激”(针对学生状态直接了当给以贬低否定的语言刺激,激怒对方,促其奋起改变现状)、“暗激”(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学生超过第三者的决心)、“导激”
(贬中有导,用明确的诱导性语言把学生的激情引导到所希望的方向)和“自激”(褒扬学生过去的优点和成绩,刺激其改变现状)等方法。
(五)教训陈说:讲述教训,启示学生不可重蹈覆辙,从反面激励学生慎重大胆地前进。
四 批评语
批评语,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否定评价的教育口语。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主要用来指出缺点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正确的做法,以达到学生修正错误、提高认识的目的。
采用批评语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是非优劣时,应使话语具有准确性、分寸性、亲切性和激励性。应做到:
(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善、真诚使用饱含爱心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学生易于接受批评的氛围。
(二)批评的内容客观公正,分析的观点正确鲜明。
(三)批评有节制,恰当有度。
(四)批评方法多样,讲究艺术:或严厉斥责,或委婉含蓄,或寓批评于幽默之中,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常用的方法有:直话曲说(用委婉的方法批评)、明话暗说(用暗示的方法批评)、硬话软说(柔中带刚)、正话反说(说反话寓庄于谐)、严话宽说(用宽容话语为被批评者创设自我纠正的条件)等等。
(五)批评语要文明,不讽刺、不挖苦、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运用批评语的主要方法有:
(一)正面交锋:这是一种措词比较尖锐、语调比较激烈的批评口语。批评的对象,有的所犯错误性质严重或屡犯不改,有的惰性强、依赖心理重, 或犯错者有侥幸心理。用激烈的话语严肃批评,以示警戒。
运用时做到:批评目的明确,批评事实单一具体,语言准确、简洁、有冲击力,表情诚恳严肃,批评和诱导相结合。
(二)以褒代贬:这是一般用来针对上进心不强、自尊心严重受损伤的后进生。老师在批评其缺点错误时,表扬他的闪光点,用老师的温暖使冷却的心升温,诱发学生积极上进。
运用时要做到:态度真诚,指出闪光点要实事求是,不牵强附会,在表扬前提下批评,或批评基础上表扬,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劝导指引:这是一般用来针对抵触情绪重、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的批评语,委婉地劝导指引学生改正错误。
运用时注意:劝导中有警诫;态度郑重,言语委婉;点明即止,引其自查。
(四)忠告提醒:对无意识地犯错和性质不严重的问题,老师以忠告代批评。语调平和、亲切,多用商询的语气。
五暗示语
暗示语,指教师用含蓄、间接的方法给学生以启示,激发其潜力的教育口语。
暗示语的特点和要求是:
(一)暗示语内容含蓄,表达委婉。它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只说出与它有关系的另一事物,让听者通过联想去理解其真正含义。
(二)通俗易懂,能诱发学生联想。暗示的思维基础是联想,通过语义的联系去理解事物。能否为学生理解是运用暗示语的前提条件,教师运用暗示语要旨隐意明、通俗易懂,易引发学生思考。
(三)时限性强,受情境局限。暗示语只能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和发挥作用,抓准时机十分必要。
(四)暗示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宜用于需要充分而深刻说理的教育活动。
从暗示信号发出的方式来看,有以下两种:
(一)直接暗示:把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于人,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受到暗示。直接暗示常用直陈式的说明。如有个别学生早读迟到,老师说: “明日早读进行纪律检查,各小组评比。”这种启发自觉性和集体荣誉感的暗示比直接批评效果更好。
(二)间接暗示:把一事物的意义间接地借其他事物或行为提供给人, 使人迅速而下意识地加以接受。比如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就是一种间接暗示,常借用故事、寓言、笑话、赠言(格言、名言、警句)等给
学生以暗示。
- 故事暗示。即讲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有连贯情节又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来暗示。
运用故事暗示,选择的故事要寓意明了,有针对性,能引起被暗示者的联想,要把握好暗示的时机才能较好地达到暗示的目的。
- 笑话暗示。即用引人发笑的故事暗示,在笑声中使被批评者摆脱难堪保持自尊,愉快地接受批评。
选择暗示的笑话要有教育意义,既是非分明又充满善意。由于暗示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笑话的选择更要有分寸感,不要选讽刺敌对面的笑话。
- 寓言暗示。寓言往往隐含着劝喻或讽刺,用暗示法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暗示教育所选用的寓言往往只叙述故事,寓意留给听者体味。运用时注
意寓言特点,寓言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寓意的表达方式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 赠言暗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选择能启发暗示的名言、格言、警句等进行暗示。
运用赠言暗示要注意时机的选择,适应对方的认识能力,赠言要简洁, 语言富有哲理性,能引发学生思考。
从暗示信号发出的方向与暗示目的的关系来看有顺向暗示(正暗示), 还有逆向暗示(反暗示)。顺向暗示的特点是二者一致,逆向暗示特点是二者相反,如说反话。老师本来主张某一种观点,即提出相反的观点,刺激学生,让学生反思或反驳,使本意得到阐明。有一个班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但有少数同学不守纪律,个别同学之间不团结。在班会上,老师提出: 是不是把学校发的奖状摘下来?经过讨论,大家理解了老师的用心,班集体更加坚强了。“请将不如激将”,也是一种反暗示。
除了用语言暗示外,态势语在一定的情境下也可以起到暗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