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

  • 口语表达的特点

口语即口头语言,是与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口语是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跟书面语相比,它有如下的特点:

(一)有声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语言(实际上指言语,即口语)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声音作为语义的载体时,语言就形成了;语言从它形成起,就是有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广泛、深入,人们才在有声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辅助手段、方法,帮助口语交际,如书面语、聋哑语、旗语等等。

(二)直接性

口语交际很少借助于其他媒体而直接交际。人们总是面对面地就某个问题进行交际。

(三)活泼性

口语表达速度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绵绵流逝的语流,容不得说话人从容地去作细致的加工、润色。所以表达时,停顿多,省略易位现象多, 意思的跳跃性大,不像书面语那样呆滞;语汇也常用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口语语汇,新鲜活泼;同时体态语也丰富着口头语汇,大量体态语增加了交际的活泼性。

二 口语表达训练的意义

社会中的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口语表达,以往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和作用,只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造成了很多的遗憾,这种现象应得到纠正。口语表达训练的意义在于:

(一)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口语表达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提高口语交际的效率。

(二)是促进思维的重要手段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基础。语言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言的发展必然促进思维的发展,口语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提高思维的品质。

(三)是语文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叶圣陶先生曾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语”为口头语言,“文”为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不能偏于哪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教学时往往“重文轻语”,肢解了语文。《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长期得不到落实,口语表达训练扭转了以往的偏向。

(四)是合格教师的主要基本功

雅称教师的工作,就是“舌耕”,因为教师吃的是“开口饭”,凭三寸不烂之舌立于讲台。有的教师学富五车,然而讷于言辞,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自己费了半天的劲,学生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师掌握了口语表达技巧,练就七分口才,就能充分发挥出三分内才,提高教学质量。

三口语表达训练的原则

口语练习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

口语表达技巧的提高,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为体现这一原则,我们按照“朗读—演讲—交谈—体态语—教学口语”这个顺序组织材料,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安排这个顺序的思路是:以有文字凭借的朗读为桥梁,半文字凭借的演讲为过渡,无文字凭借的交谈为基础,将生动活泼的体态语贯穿其中,逐步引出教学口语技巧,以教学口语技巧为最终目标。

(二)勤于实践

口语表达是当面锣、对面鼓地进行的,只掌握些基本理论和技巧,不能运用于实际,纸上谈兵,是提高不了口语交际水平的。我们应该寻找一切机会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日久天长,才能达到目的。

(三)听说察思,同时兼顾

口语表达,看起来是说,实际上也是听,听和说两者不能偏废其中的一个,否则说起来无的放矢,言不及义。听说的同时还要察颜观色,根据其表情、动作,揣摸出别人的弦外之音。每次交际完了,要作总结,反思这一次的得失,以便下次更好地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