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民

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表现,是分裂向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2.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从而明确树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伟大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观点。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史实,对“北朝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全面观察、正确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讲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南朝的起止年代?南朝包括哪几个朝代?(420—589 年 宋、齐、梁、陈)

动荡和发展并存的南朝,一方面是在一百多年里,相继四个政权频繁更迭,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使其政权动荡不稳,门阀士族专政的极端腐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南北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使江南经济得到继续发展。这是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而在北方,与南朝并存的是北朝, 北朝历史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着民族大融合的问题。这节课我们

就讲“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板书课题)

(先让学生阅读 178 页课前提示)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北朝时期最重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下面我们先介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 年(板书)

提问:①4 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什么时期?(五胡十六国)

②4 世纪中期以后,北方曾出现过一次统一的政权,是什么政权?哪个历史事件后又再次使北方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前秦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苻坚前秦政权被颠覆了。鲜卑族的拓跋部乘机迅速兴起, 重建鲜卑国家政权,这就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是怎样兴起的呢?

  1. 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板书)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让学生看《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嘎仙洞》图)。拓跋部的这个发源地,是我国文物工作者在 1980 年发现的, 这个发现就揭开了拓跋部发源地的千古之谜。汉魏时,拓跋部南迁。西晋末年,它居住在现在的内蒙和山西北部地区。包括 36 个部落,拓跋部是其中兴

起的强大一部。(请同学阅读 178 页小字)提问:北魏建立前,拓跋部主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史实根据是什么?(见课本小字内容)当然南迁后的鲜卑人在和汉族的接触中,也开始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这时期,拓跋部已由原来的游牧生活,逐渐向农业经济、定居生活发展,由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由不成熟的奴隶社会正向着封建化过程发展。就在这个时候, 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1. 拓跋珪建立北魏

386 年,建北魏,后定都平城(板书)

拓跋部的杰出首领拓跋珪,在前秦衰亡以后的第三年,即 386 年,他重建国家魏。史称北魏,或称拓跋魏。以别于曹丕建立的魏。拓跋珪是北魏有作为的君主,即魏道武帝。北魏建立初,力量还很单薄,内部也不稳固。经过一番征战和专力于内部的巩固,几年后,北魏就发展成为跨有塞内外的强国。后于 398 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年代可不要求记住)。

北魏这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在他一建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即北魏的统治地盘是封建制早已确立的中原地区,而拓跋部却是落后的部族,如何解决这个先进和落后的矛盾?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拓跋珪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

(请同学看 179 页第一段小字)提问:这里讲了拓跋珪有关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几件事呢?①建国前,他就结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军事知识:②建国后重用汉族地主、重视农业、修建洛阳;③与后燕崔宏的故事;④兴办太学,搜罗书籍,供拓跋贵族学习)。拓跋珪这样重视知识和人才,善于吸取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拓跋部向封建化过渡, 巩固和发展了北魏的统治,同时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准备了条件。所以,拓跋珪是奠定北魏基业的开国皇帝。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 年(板书)

在拓跋珪和他后继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征战,先后灭掉北方的割据政权,终于在 439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长达 120 年之久五胡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挂出北魏疆域图,指图讲解)统一后,北魏的疆域包括今天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为和南朝相对峙的北方强国。在北魏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立足于他父辈的基业,在黄河流域统一 50 多年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 改革的社会背景(板书)

471 年,年仅 5 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在位 25 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杰

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孝文帝即位的时候,北魏已建国 85 年,进入北魏政权的中期。他在位期间最有作为的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板书)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汉魏西晋以来,陆续内迁的几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这几个民族人民从东汉时就陆续内迁, 纷纷来到中原地区。从东汉至此的四百多年中,这些兄弟民族和汉族居住在一起,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以及语言和风俗等,使这些兄弟民族和汉族渐趋融合,尤其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就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能不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实行改革,进一步革除拓跋部的落后积弊,加速北方各族大融合的步伐,是北魏统治能不能继续巩固和发展的关键。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决择,孝文帝继位后,接受了汉族地主的建议,推行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1. 改革的主要内容(板书)

由于孝文帝即位时年幼,所以一度朝政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族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很有才略,她临朝听政期间,以孝文帝的名义实行两项经济方面的改革,这是孝文帝在位时的前期改革。490 年,冯太后死, 孝文帝亲政。亲政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把改革推向了新阶段, 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政治和汉化改革,这是孝文帝在位时的后期改革。所以,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孝文帝和冯太后两人的事业。而其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更坚决、更彻底。下面我先介绍孝文帝在位期间的前期改革措施,即冯太后主持朝政时的改革措施:

  1. 实行官俸制,严禁贪污(板书)

官俸制就是给百官俸禄。俸禄中有米、田、布帛等,这些要按官品的大小,有差等地分给百官。同学们知道,官俸制是封建朝代百官向国家领取报酬的制度,北魏是没有这个制度的。长期以来,鲜卑贵族在战争中以掠夺为生,有时也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的战俘。北方统一后,鲜卑贵族中则出现或“盗没军资,所在掳掠”,或串通富商大贾,敲诈百姓,或自己发了财,却不交足赋税等弊政。为了禁止贪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 484 年,北魏仿效汉族,颁行官俸制。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贪赃绢一匹以上处死刑。在官俸制实施后的三、四个月中,刺史以下贪赃的官吏, 就有四十多人处死。

官俸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澄清吏治,更主要的是推动了北魏统治集团在封建化的道路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1. 均田制 485 年(板书)

485 年,冯太后又下令实行均田制,就是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为什么北魏要实行均田制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对的是长期混战之后,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和劳动力相脱离。北魏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并让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兵役、徭役,也就是对北魏人民实行封建剥削。

均田制是一项很好的经济改革措施,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均田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把土地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政府的收入

增加了,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二,客观上对人民也有好处,使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比较安定了。第三,均田制的实施,使北方鲜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封建化了,渐渐地

在经济关系上他们和汉族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也就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均田制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下面我们讲 490 年孝文帝亲政后,实行的后期改革。

  1. 迁都洛阳 494 年(板书)

(让学生在《北魏疆域》挂图中,找到平城、洛阳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出迁都洛阳的原因。)

490 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汉化政策。494 年,迁都洛阳是汉化改革的重大措施。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呢?(学生议论:略)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双重目的,不外有如下几点:

第一,这时北魏已实行均田制,主要剥削对象是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民。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镇压黄河流域的人民。

第二,迁都洛阳便于摆脱拓跋部守旧势力的控制,而与汉族的封建士大夫、官僚结合,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三,此时北魏边境形势发生变化,北部民族对北魏的威胁已不大,迁都洛阳便于向南发展,从南北之间的关系看,有必要迁都洛阳;

第四,平城农业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当地人口的需要,而洛阳是中原的经济中心,而且便于运输。

所以,迁都洛阳是关系到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但它却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怎么办?颇有谋略的孝文帝就以南伐为借口,导演出一场出色的迁都戏。(请同学朗读 180 页小字第一段)这样,西晋灭亡以来,荒废

了 170 多年的故都洛阳,又成了北魏的新都。来到新都的孝文帝,仿佛真成了封建王朝的继承者了。这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高潮。

  1. 汉化措施——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板书)

孝文帝改革的第 4 项措施,是实行汉化措施。所谓汉化,按当时说,就是鲜卑人全面地向汉人学习。这一政策也就是在文化上进一步的封建化的政策。颁布均田制和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看到鲜卑语言不宜做与汉族沟通、社会交际的工具,鲜卑服装不合于“华夏之衣冠”传统等等,于是便下令鲜卑贵族必须全面向汉人学习。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二个字、三个字合在一起的复姓改成单姓。并亲自带头,改拓跋为元,孝文帝叫元宏。(让学生看 179 页《鲜卑姓改为汉姓》表。)

穿汉服。孝文帝下令不许穿胡服,也就是鲜卑族的服装,谁穿罚谁!(请学生看 180 页《汉服俑和胡服俑》图,根据图下小字区别汉服、胡服的不同。再让学生看《身着汉装的鲜卑贵族》和《北朝妇女》两幅图,说明当时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的融合趋势。)

说汉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一律不许讲鲜卑语,违反者要受到处罚,三十岁以上的人不易改,违反不受罚。过了若干年,有些鲜卑贵族竟然完全忘掉自己本族的语言。

与汉人通婚。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了汉族地主。

可见,孝文帝对以上汉化措施,不仅严厉推行,而且身体力行。提问: 孝文帝这样强制地推行汉化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进一步清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所以,汉化措施标志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彻底。

经过孝文帝一系列的改革,过了若干年后,北方各民族真正融合在一起了。象鲜卑族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后地消失了。

  1. 改革的历史意义(板书)

让学生讨论(略),教师根据教材归纳出两条: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可让学生划在书上)

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在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了。洛阳城的繁荣,就突出地反映了这时期北方工商业的发展。

三、繁荣的北魏洛阳城(板书)

(此目主要讲读教材和插图,让学生了解洛阳城工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再增加史实和分析。最后根据教材提到的统治富有、奢华,指出此时新都洛阳也成为统治阶级享乐纵欲的中心。统治阶级的腐朽,将加速北魏政权的衰亡。)

四、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1.北魏的衰落和分裂(板书)

孝文帝改革后,曾经繁荣了三、四十年的北魏,开始衰落了。其重要原因是:在位皇帝荒淫贪暴,北魏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占有大量财富,生活的奢侈已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还大兴佛教,广建佛寺,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于是北魏政权在各族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日益衰落了。终于在 534、535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1. 动荡的北朝和北周统一北方(板书)

(边讲边板书“南北朝朝代表”)后来,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代替。其中东魏、北齐都因统治者内部争夺激烈,皇位更替频繁,官吏横征暴敛,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各族人民起义绵延不断,而相继灭亡。而西魏、北周则在孝文帝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实行汉化措施。尤其是北周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统治政策,国力日益强盛。577 年,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

我们说北魏分裂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继续向前发展,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反抗斗争中,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北周统一北方,就更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为以后隋朝顺利地完成南北统一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的局面?这次统一和以往几次有什么不同?(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北周统一北方是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实现的,统一后又更加速各民族的融合,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北朝和南朝同时并存,合起来称南北朝。182、183 页有 5 幅反映北朝社会情况的插图,请同学们课后再看。

(让同学看 183 页《北魏石雕像碑》。)提问:这块大理石碑反映了什

么内容?(佛教中的人物。)这块在宁夏出土的北朝时期的石碑说明了什么问题?(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1. 北周的灭佛运动(板书)

提问:请同学在书上找一找北朝佛教盛行的表现?(僧尼众多,北周时僧尼占人口的 1/10;寺院势力强大,兼并土地,侵吞人口。)

北周武帝为什么要灭佛?(削夺寺院的人口、土地、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劳动力,巩固北周统治。)

所以,北周武帝在位期间,下令让僧尼还俗,焚烧佛经、佛像、毁掉佛塔,把寺院财产赐给王公大臣等,后来北周灭北齐,北周武帝下令在北齐境内也要灭佛。

提问:北周武帝灭佛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在经济上打击佛教势力,有利于巩固北周的统治,但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关于佛教问题我们在下节讲文化史时还要专题讲到。

关于北朝的历史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请同学复习: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以上我们共用 4 课时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四百来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期,战争频仍的时期。但是在四百来年的分裂和战争中, 始终贯穿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始终奔腾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洪流。

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几种途径。

首先,汉魏西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这就拉开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帷幕。(副板书: 民族迁徙)

在十六国时期,统治残暴,连年战争,北方经济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无着。于是各族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斗争中,各族人民并肩作战,联系更加密切。(副板书:共同斗争)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的局面,尤其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从而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副板书:和平交往)

请同学再说说,促进民族融合还有什么途径?(改革。副板书:改革) 总之,民族迁徙、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和平时期民族间的交流、统治者

的改革措施,就勾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轨迹。沿着这条轨迹,我们清楚地看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正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中国才由分裂走向了再度统一,使中国历史重新沿着顺利发展的道路前进。高度繁荣的隋唐文明也正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土壤中,孕育而成。

(凌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