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结束设计原则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结束,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时,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其一,科学性原则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论点和论据是科学的,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阐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正确的,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唯物论观点,不能只讲新奇,不注意科学性。

其二,保持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觉努力学习的内动力。由于兴趣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课堂的结束形式应是多样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后也能主动地学习。

其三,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原则

重点是教材中最关键的历史知识,抓住了重点,其他历史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难点是教材中比较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历史知识, 突破了难点,其他历史知识也好解决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结束都应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

其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因此,结束环节不能仅停留在形象性上。应该是善于通过各种结束形式,揭示事件的丰富历史内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思维。除启发思维,提高智力外,还应高度重视历史教学另一基本功能,能力的培养,结束环节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把历史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五,量力性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结束形式。切忌单纯追求离开学生实际的新奇形式,否则学生接受得不好,教学效果也就肯定不好。初中的历史课堂应多采用练习式、明确任务式和回应式等,高中的历史课堂应多采用归纳串线式和迁移式等。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结束的优化设计不可能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形式,它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实际设计出最优的结束形式,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