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奴隶制王朝》平衡式教案设计

一、平衡式教学的设想

传递式和发现式两结合的平衡式教学,可能是目前我国历史教学界比较行得通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设计上可以做这样的安排:第一,在基本史实上采用传递式教学,在分析、概括上采用发现式教学;第二,一堂课用 2/3 时间由教师来讲授,用 1/3 的时间启发学生来回答问题,做探索,求发现; 第三,传递式教学要为发现式教学铺垫史实,提供情境,发现式教学要为传

递式教学加深理解,探究历史本质,两者相辅相成,圆满地完成启迪教化的任务。

二、平衡式教学的实例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教材《夏商奴隶制王朝》一课为例,设计出一个较为规范的平衡式的课堂教学:

  1. 夏朝的建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传递式)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长是由部落联盟会议上推举有才德的人继承的,这种制度叫禅让制,它已沿续好几代了。可是当禹当部落联盟长的时候,禹的权力大大增加,由禹召开的会议上,参加会议的部落首领要带玉帛,迟到的遭杀戮,禹已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虽然不敢违背传统, 晚年仍举荐贤明的伯益来接他的班,但禹在暗中却培植他儿子启的党羽和势力。等到禹死之后,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伯益,夺取了禹原来的职位, 建立了夏朝。禹以前称为“公天下”,从禹的儿子开始称为“家天下”,以后就由禹的子子孙孙来世袭国王的位置了。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 21 世纪。

启的夺权违背以往禅让的传统,有扈氏部落的首领不服,起兵反抗。启调动军队镇压。出征前,启召集部下说:如果听从命令,就会得到重重的赏赐,如果不听命令,我就要杀掉你们,把你们家属降为奴隶。经过一年战争, 启打败了有扈氏,并罚他们作奴隶。但是王位世袭制还不牢固,启以后的三、四代国王,约一百年以上的时间中仍然发生过几次斗争,几次反复,直到少康即位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才确立起来。

(发现式)师:世袭制战胜禅让制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在这场斗争中, 我国古书上称有扈氏是“为义而亡”。你们是否同意有扈氏是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呢?请说明理由。

同学们会有三种假说:一是为义,二是为不义,三是说不上义和不义。师:到底是哪一种假说较合理?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王位世袭制比禅让制是一种含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 师:历史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尖锐的斗争:在保卫世袭制的这场斗争中

虽然“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但在血泊中产生了奴隶制社会,使人们由野蛮进入文明,由落后走向开化。

  1. 国家和人民

(传递式)夏王朝的都城相传在阳城,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家把河南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假设为夏朝的遗迹。(结合教材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和二里头文化遗迹图进行讲解)

夏朝的统治阶级是国王和贵族。国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建立了军队。贵族和国王一样,也是世袭制,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被统治阶级是平民和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平民身份比奴隶自由,但也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一可用来镇压平民和奴隶的反抗,二是加强管理, 发展生产。由于禹治水成功,农田灌溉有了良好的基础,粮食生产增加了, 除食用以外,还用于造酒。手工业中已有分工,玉器、陶器、青铜器发展起来了。建筑业获得很大提高,已有都城和豪华的宫室。

(发现式)师:相传禹治水的时间很长,花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规模很大,疏通了九条大河,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想一想,禹治水成功和后来国家的建立有什么关系?请推断出至少两个结论来。

(要求学生回答:禹治水成功,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贫富分化,阶级产生。阶级的产生是建立国家的一个条件。禹治水成功,说明许多部落听从他的指挥,配合他的决策,大水平定以后社会组织一定更加严密。社会组织的严密是国家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1.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移

(传递式):公元前 16 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由首领商汤率领,乘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失去民心时,起兵攻夏。夏桀大败。这场战斗很激烈。《诗经》上描写这场战斗说:“旌旗挥舞,汤王伐桀,威武勇猛,手执斧钺,军威雄壮,如火烈烈,燃烧四方,谁敢阻挡?!”夏朝统治了 400 多年, 灭亡了。夏桀是亡国之君,商汤是开国之主,改朝换代,兴亡有常,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现在请同学阅读教材,读完后回答如下问题:从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和人心向背三方面来比较夏桀和商汤,并说明夏亡商兴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列表如下:

夏桀(亡国君主)

商汤(开国君主)

1.暴虐,把人当坐骑。

1.宽厚,“有功于民”。

2.不理朝政,日夜饮酒作乐,把

大臣淹死在酒池里。

2.勤于政事,任用有才干的伊尹

等人执政。

3.人心涣散,人民指着太阳骂

他:“你几时灭亡,我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3.人心向往,周围部落纷纷前来朝贡。

商汤建都在毫。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商曾经五次迁都。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盘庚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用茅草盖屋,减轻剥削,称为中兴贤王。盘庚以后,商又称殷商。商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见教材《商统治区域示意图》)

(发现式)师:商朝人为何屡次迁都,其说法有:

  1. 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实行节俭;

  2. 由于洪水泛滥冲毁了旧都,只好另迁他地;

  3. 商中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迁来迁去是很自然的事;

  4. 商的农业还很落后,土地肥力耗尽,必须迁都更换耕地;

  5. 迁都是由于贵族之间的斗争导致的。你们认为以上哪一种或几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大?

(多数同学会根据教材上的提示,认为商王迁都是为了避免水患和政治动乱。)师: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是假说,史学研究是从提出假说开始的,你们之中谁能提出假说,谁就有了研究的初步能力。

  1. 商朝经济的繁荣
  1. 商朝的农业(传递式)商朝从事农业的是平民和奴隶。平民可能已使用金属工具,大批奴隶则是集体耕作,他们辛勤地整治土地,挖掘沟渠, 修成一块块方田。奴隶使用木制和石制工具,用石锄、石铲除草,用石镰收割。

(发现式)师:为什么只给奴隶木制和石制工具,不给金属工具呢?

(学生会回答:怕他们毁坏。)

师:奴隶们种植什么?下面是商朝甲骨文中看到的几种主要谷物和酒。黍—去皮后叫黄米。

禾—粟,去皮后叫小米。麦—专指大麦。

稻—水稻。

酒—黍子酿的酒。 醴—稻子酿的甜酒。

(以上各字,甲骨文的写法见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版第 19 页。)

师:这一组文字,能说明农业生产上的什么问题?酒的种类的增加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在农业上已有了黍、粟、麦、稻等谷物的种植。酿酒和酒的种类增加说明商朝的农业生产比夏代大有进步。)

师:商人好饮酒,说明粮食产量增加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还筑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

  1. 商朝的畜牧业(发现式)师:商朝甲骨文中有下列一组词: 牧—牧牛。

牢—养牛的圈。 厩—养马的圈。 庠—养羊的圈。 溷—养猪的地方。

(这组词的甲骨文写法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二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年第 51 页)

师:从这组文字中说明商朝有了哪些畜牧业?

(学生能回答:商朝已有了牛、羊、马、猪等家畜。)

师: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牲畜用于祭祀和驾车这两件事与畜牧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要学生明确:这两件事都说明商代的畜牧业已很发达。)

  1. 商朝的手工业(传递式)商朝的手工业,分工很细,有石工、玉工、骨工、铜工等,当时称为“百工”。石工制造石制工具。玉工制造艺术品, 供贵族赏玩。骨工制造骨镞,大量卜骨都很光滑,是经过骨工磨制过的。铜工主要制造兵器和礼器,已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成千上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 875 公斤。(结合教材插图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和艺术形象)

(发现式)师:(解说《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上部中间放置的他们要制作的样品。从形状上看,可能是司母戊大鼎。这件青铜器重 875 公斤,按当时每个坩锅 12 公斤计算,铸成这样一个大鼎,到底

需要多少坩锅来装青铜溶液?每个坩锅烧炭、观车色、运铜液等项工作需 3

至 4 人,同时协作制成这一大鼎需用多少人力,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学生可以作出大体准确的推算)

师:现在看制作完成以后的司母戊鼎的图片,再看看彩色插图“四羊方尊”,在造型上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答:精致、美观,是很好的艺术品。)

师:规模宏大、技艺高超是商朝青铜冶铸业的特点。商朝的铜工有这些

特点,其他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5.残酷的奴隶制度

(传递式)商朝是一个比较发展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平民和奴隶,奴隶生活十分悲惨。(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把下列的表填好。)

农业上—(奴隶集体耕作)

手工业上—(奴隶工匠集体劳动)

不听话的奴隶—(白天带刑具干活,夜里用木枷锁住双手) 奴隶主祭祀—(用奴隶做“人牲”)

奴隶主死了—(用奴隶做“人殉”)

(发现式)师:同学们都填对了。现在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奴隶主贵族要让奴隶集体劳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归纳。)

师:甲骨文中有“羌”字,羌是外族人。“羌”在商朝就是由俘虏转化来的奴隶。“众”是从事农业的奴隶,“牧”是从事畜牧业的奴隶,“工” 是从事手工业的奴隶。“妾”和“婢”也是奴隶,可能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女奴隶。甲骨文中反映奴隶身份的字很多,说明商朝在奴隶使用上很广泛,涉及到各个生产部门。

那样残酷地对付奴隶,奴隶们当然要起来反抗。怎样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呢?就得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商的政权机构要比夏完备(见教材上的具体叙述),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狱,有军队,有强烈的宗教迷信。奴隶主阶级驱迫奴隶从事劳动生产,自己凭藉武力享受着奢侈放荡的富裕生活。你们能给奴隶主王国下一个简洁的定义吗?

(要求学生回答:奴隶主王国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传递式和发现式互有联系。

在上面的这个教学实例的设计中,传递式都用叙述和讲解的方法,发现式都用提问和谈话的方式,是为了显示其间的区别而有意这样做的。在实际教学中传递式也可用提问法,教师可用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不过这种提问法,是复现性思维而不是创造性思维。发现式也不一定都用提问法,中间也得穿插一些教师讲述的东西,以提供学生必要的材料或作补充说明。如讲: “残酷的奴隶制度”时,教师对甲骨文中称呼奴隶的各类名词的补充,就是一个例子。

传递式和发现式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传递式中也包含着发现式的成分。例如“夏桀与商汤的比较表”属传递式,因为这些内容教材上都能找到, 但也有一定的发现因素,不动脑子,两者比较的项目就罗列不出来。

在平衡式教学中,传递式重在说事叙人,发现式重在评事论人,“叙” 是“评”的基础,“评”是“叙”的发展,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思维的最高境界。

  1. 发现式是一种模拟,需要精心设计。发现式是让学生模拟学者,象学者那样地去研究历史。学者是从大量原始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学生是在事先设计好的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难易的程度有别,发现的道理一样。发现式教学中,设计是关键,设计出来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不能太深,太深了学生答不上来;也不能太浅,太浅了就达不到发现的目的。

运用发现式,教师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在许多方面,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1. 发现式要指明研究过程和方法论。

发现式教学要求告诉学生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夏商奴隶制王朝》这节课,应用了比较的方法、词汇学的方法、假说的方法等等。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为义还是不义的讨论,包含着搜集史料——提出各种假说—

—选择假说——证实选定的假说,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过程。商朝为什么屡次迁都,只提出了假说,尚没有最终的结论,是告诉学生历史研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假说到证实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种同类的方法论接触多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就学会了。发现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的结论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1. 启发思考要以学生为中心。

平衡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多思考,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来发问。教师是引路人,是指引学生自己奔向目的地;教师不要当司机,让学生坐在车上载着奔向终点。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尽情发挥和畅谈, 因为师生双方是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其间的差异很大。在启发学生的思考上,需要有学生个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了解学生的个性非常重要,因为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每个学生潜能的教学法,不一定是一样的。但,在启发思考中,讨论的方法,无论在高中和初中都应该采用,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说理的逻辑,彼此更容易接受。

(赵恒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