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兴盛》教案设计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时期。“西汉的兴盛”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一课时。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重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武帝大一统。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

提问:思考回答,

(一)秦朝为什么灭亡?

(二)战争会带来什么危害? 回答归纳为两点:

(一)秦暴政,人民负担沉重,刑罚残酷民不堪活命,被迫起义;

(二)多年的战争使农业生产遭受破坏。汉初统治者面临国家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的严重现实问题。因此,提出相应措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二、讲授休养生息政策

以上提问归纳的两点,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说明汉初统治者对强秦速亡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暴政、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是导致人民造反的原因。因此,在战乱后,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宽刑薄赋,培养民力,采取恢复发展经济以稳定统治的措施。这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点。讲解时应引据史实,强调汉初统治者能如实听取陆贾的意见,采取正确的治国政策。还应启发学生回答教材提出的思考题:汉初统治者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关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教学,应讲明汉初统治者是经过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的。恢复经济的关键是重视农业生产,应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汉景帝说的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的论述,提高学生对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认识。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对各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应指导学生分条款在教材中划出并要求掌握。汉高祖时采取的措施有四条:

(一)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二)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田宅;

(三)释放奴婢为平民;

(四)定田租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时又提出了两点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 12 年全免田租;

(二)徭役 3 年一次,减刑罚,废肉刑。汉景帝时,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减刑罚。教学时,应解释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的含义。

三、解释“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因而社会比较安定,史称这一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

四、解释“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平息“七国之乱”是汉初统治者稳定统治的重要举措。这场中央集权力量平定地方诸侯王分裂叛乱的战争,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统治。

教学时应解释清楚,汉初统治者分封同姓王国的目的是稳定刘氏汉宗室的统治,但王国势力的壮大却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统治。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等七国叛乱的目的是分裂国家,这是危害社会进步的。当时文景时代的重臣晁错向景帝提出削夺王国势力的意见,称为“削藩”,而吴王刘濞提出“诛晁错,清君侧”发动叛乱。景帝立即起兵令太尉周亚夫镇压,3 个月平叛,叛乱国被削夺,中央统治力量加强。这些解释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史实,对“削藩”政策有所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

五、讲授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 国力雄厚,人口增多,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基本认识,应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讲明,同时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汉武帝画像和西汉疆域地图,以加深学生对强盛的西汉王朝的感观认识。

汉武帝时,是怎样形成鼎盛局面的呢?应指出,这是汉代几代统治者努力的结果,加上汉武帝的卓越作为,又是社会环境因素和国家政治管理需要的有机结合。这一鼎盛时期的标志是,为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

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应集中在汉武帝采取了哪些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上。要求学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分 4 项条款把握教材中的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采取的 4 项措施是:

(一)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教学时应解释“推恩令”,讲明问题的关键是,除嫡长子可继承王国爵位外,皇帝又从王国的领地中割出一部分封给非嫡长子子弟作为衣食租税的来源地, 由皇帝制定封号,被封侯不能过问政治。这样,受封的列侯增多了,而王国的封地却越来越小了,权力也就分散了,这也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

(二)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教学中应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一,汉初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除国家政府, 地方郡国甚至私人都可铸币,而且货币的重量价值不一致,不利于国家控制金融财政,不利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其二,盐铁经营获利大,商人势力大,国家加强盐铁官营,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抑制了商人经济, 利于国家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其三,汉武帝下令国家统一铸用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国家,打击了地方和私人铸币,废止了币制混乱,统一了货币。

(三)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这是加强统治力量的重要举措。讲解应举实例说明,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这是汉武帝大一统 4 项措施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为帮助初中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应从孔子创立“仁”的学说谈起。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一切行为以符合周礼的规范。按照《论语·颜渊》的说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服从周天子的权威和统治秩序。儒学的核心是服从统治者的绝对统治。儒学的这一思想是任何思想学派都不能匹敌的,所以汉武帝确立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继后沿袭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讲时应解释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人民的,因此全国人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罢黜百家” 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也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为保证儒家思想的延续,进而国家办太学,设五经博士(《易》、《诗》、《书》、《礼》、《春秋》)进行封建儒学教育和文化传播;地方郡国设学校官办学,初步建立起汉代的地方教育系统。由于儒学教育的统一,封建思想教育的力度大大加强,随之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统治力加强,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形成。教学可指导学生看教材中董仲舒画像和汉代讲学图。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可待讲完西汉的社会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诸课后,再进行整体评说。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汉武帝是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即可。

六、教学小结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和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局面,要求学生掌握。作为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学生应知道“文景之治”和“七国之乱”,不要求学生掌握。

七、作业及练习辅导(略)

(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