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盛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目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编户制度;西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思想教育目标:

  1.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 能力培养目标:
  1. 正确评价“文景之治”,明确封建社会“升平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的能力。

  2.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董仲舒的思想

【教具】《金缕玉衣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牛耕图》、

《秦汉关中主要水利》

【教材要点】

第一节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一)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①吸取秦亡教训;

②汉初经济贫困;

③接受陆贾建议。

  1. 措施:(1)士兵复员,免徭役;
  1. 逃亡回家,复田宅;

  2. 饥饿卖身者为平民;

  3. 减少田租。

  1. 作用:(1)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

(2)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二)文景之治:(1)减田租;(2)倡节俭;(3)轻刑罚。

(三)农民生活的贫困和地主阶级的豪奢生活:

  1. 编户农民的负担:田租;人头税;徭役;兵役;地租。

  2. 地主生活:金缕玉衣;彩绘帛画。第二节 西汉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农业的发展: 1.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

  1. 使用耧车;

  2. 兴修水利工程:六辅渠;白渠;武帝治黄。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业的规模大;

2.纺织业使用提花机。第三节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王国问题的解决: 1.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

  1.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夺去王、侯的爵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宣扬“天”、“天子”、“大一统”思想;

  2.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3.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秦末农民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楚汉战争的起止时间,西汉建立在哪一年?

[导入新课]由于秦朝的暴政,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大泽乡起义。秦朝灭

亡以后,公元前 206 年—前 202 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

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社会贫乏,连皇帝坐的车子也选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粮价比战国时提高了 160 倍,社会秩序很不稳定。为了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讲授内容]

(一)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板书)

  1. 背景:①汉初经济贫困(板书)(情况见前所述)

②吸取秦亡教训(板书):汉高祖及其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 都看到了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所以很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接受陆贾建议(板书):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刘邦是农民出身,30 岁才当了个亭长,学问不大,不好读书。有一次,他对着陆贾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说:“马上得天下,可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觉得陆贾说得有道理,要他写成文章。陆贾一连写了十二篇奏章,刘邦被奏章中的治国安邦道理迷住了,由此开始读起书来。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目的),汉高祖推行了一种宽舒政策——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下列重要措施——

  1. 措施:(学生看课文,教师可概括为)

①士兵复员,免徭役;

②逃亡回家,复田宅;

③饥饿卖身,为平民;

④减少田租,十五税一。(板书) 3.作用(板书):

以上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以上第①项措施中, 立了大功的军官可终身免役,并优先得到土地,他们变成地主。第②项措施中,逃亡地主回家后,重新占有了田宅,使地主势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于是扩大了西汉政权的基础统治,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

另一方面,也使劳动人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板书):文帝、景帝在位时实行的措施

第一,减轻田租,鼓励农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文帝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田租。他对努力耕作的人,常常给予奖励。景帝时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不如谷物和丝麻。(注重引用原始资料,培养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分析能力。)第二,提倡节俭。文帝平时经常穿黑色粗布衣,妃子衣裙下摆不准拖地

面,不刺绣;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 3 寸。

第三,减轻刑罚。起因是缇萦救父。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位医生,给一位大商人的妻子治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这位商人告淳于意谋害其妻,判淳于意肉刑,押到长安受刑,淳于意无子,只有五个女儿。小女儿缇萦随父一起到长安,并托人写奏章,愿做奴婢替父亲赎罪,并说明了肉刑的残苦,即使犯人想改过自新也为时已晚。汉文帝为缇萦的一片孝心感动, 于是取消了一些残损肢体的肉刑和秦时的“连坐”刑罚。

在文帝、景帝先后统治的 39 年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作“文景之治”。

但是,即使在封建社会的盛世,农民也不能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封建社会的“盛世”)(过渡)

(三)农民生活的贫困和地主阶级的豪奢生活(板书)

  1. 编户制度。西汉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以后不许无故迁移,如果丢掉户籍流亡,抓到了就罚作官家的奴隶。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土地税);二是算赋

(成年男女交纳的人头税)和口赋(男女小孩交纳的人头税);三是徭役; 四是兵役。

西汉时期的农民,不但要受封建国家的剥削,还要受地主的直接剥削。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田地,要把收获物的 50%交给地主。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即使在“文景之治”时期,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有卖田宅鬻子孙偿责者矣”。

(晁错《食货志》,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籍的能力。)所以,连文帝和景帝也不得不承认,“岁一不登,民有饥色”,“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

  1. 地主的生活。与农民相反,地主阶级却过着豪奢生活。汉景帝的儿

子中山靖王刘胜煎药的锅子、勺子,都是银制的。刘胜夫妇死后,尸体穿着皇帝赐给的金缕玉衣,头枕镶玉桐枕,两手握玉器。刘胜的玉衣用玉片 2498

片,用金丝 1100 克,约须一名玉工费 10 年功夫才能制成。在长沙马王堆的

一座贵族夫人坟墓里,随葬器物有 1000 多件。有一幅彩绘帛画,描绘了这位贵族妇人生前由奴婢服侍的寄生生活。(展示图片)

(四)西汉农业的发展(板书)

经过汉高祖、文帝、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据《汉书》记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费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农业比前代更加发达。主要表现在:

第一,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的情况)牛耕除了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引导学生看《牛耕图》)

第二,使用耧车,一天能播一顷地。

第三,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利用《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图》讲述,要学生找到六辅渠、白渠的位置。)文帝、武帝时,黄河两次决口,泛滥成灾。武帝调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武帝还亲自到工地视察。经过这次治理,以后80 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除治理黄河外,淮河流域一带地方,也都穿渠引水,灌溉田亩。

(五)手工业的发展(板书)

第一,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来作燃料。(联系战国时冶铁用木炭作燃料)

第二,纺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这是纺织技术的一大进步。提花机由西汉陈宝光的妻子创制,共 120 条经线,120 个蹑。西汉的纺织品,有锦、绣、绢、纱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单衣,薄如蝉翼,重量不到一两。西汉的纺织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很高的才智和无限的创造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外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六)王国问题的解决(板书) 1.王国问题的形成(板书):

刘邦在铲除异姓王之后,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王,企图借此确保刘家的天下。这些王管辖的范围叫王国,他们的权力很大,可以在辖区内征收租赋, 铸造钱币,任免官吏。到文帝时,中央直接控制的 15 郡,王国直接控制的有

39 郡,好象“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王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王国的封地。

  1. 王国问题的初步解决(板书):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的侄子,景帝的叔父。刘濞羽毛丰满后,招兵买马, 准备叛乱。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削夺王国的封地。晁错的父亲急忙从家乡赶来,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够高了。诸侯王是刘家骨肉至亲,天下安稳了,我们家就危险了。由于晁错不听父亲劝说,其父回家后,服毒自杀。果然,公元前 154 年,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以刘濞为首联合起兵反叛,历史上称作“七国之乱”。他们欺骗景帝说,若杀晁错,可退兵,结果,景帝处晁错腰斩,其全家皆被杀。刘濞仍不退兵。于是景帝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把王国官吏的任

免权收归中央,由于中央派地方官到王国境内治理人民,政府对王国的控制加强了。

  1. 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板书):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的领地就小了,再没有力量对抗中央。后来,武帝规定每年八月在高祖庙中会见诸侯王,到时各诸侯王必须出

金助祭。武帝派人认真检查金的质量成色,如果金少、色劣,王、侯的爵位即被夺去。仅公元前 112 年,因金的成色不好,一次削去侯爵 106 人,后来

有爵位的只剩 5 人。这样,经过长期斗争,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

汉武帝时,在思想意识领域,诸子百家学说还很活跃。例如淮南王刘安招集游士几千人,著书立说,写成《淮南子》,书中包含儒、道等许多学派思想,不利于封建思想的统一和巩固。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1. 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2. 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家学说,都禁止传播,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以儒家经典“五经”取士,每经头一名即为该经魁首,故曰五经魁首,今划拳时呼“五经魁首”即由此而来。从此以后,西汉政府里就有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小结]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文帝、景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在景帝处理王国问题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又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政治得到巩固, 建立起封建大一统的国家。(说明:总结时结合第 46 页方框中的部分。因本章第四节王莽改制已不属于西汉强盛部分,又叙及东汉的建立,同第七章东汉的统治关系密切,两者合为一节讲,弥补了第七章内容太少的缺陷。)

[作业]填写下表:

人物

措施(内容)

作用(影响)

经济: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政治:王国问题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武帝

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促舒

(赵广举,韩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