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的精神追求

安,字安石,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他以指挥淝水之战取得胜利,而 名传今古。

谢安出身于著名的谢氏家族,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父亲谢裒, 担任过太常卿。

谢安深受晋代玄风的影响,特别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里,我们对魏晋玄学,特别要补充说几句话。所谓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是对人生哲理的一些探讨。这种玄学探讨既造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空谈风尚,贻误了不少人,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从思想史来说,魏晋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玄学也有它好的一面。谢安也许正是承袭了它积极的一面。

谢安年轻时也爱谈玄。20 岁的时候,他跑到名士王蒙那里去谈玄。一谈谈了半天。当他离开的时候,王蒙的儿子王修问王蒙:“刚才那个客人怎么样?大人好像很敬重他。”王蒙说:“他来势不善,把我逼得无路可走。” 大名士王导也很看重他,因此年轻时就有了盛名。

谢安在 40 岁以前,一直拒绝出仕。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孙绰、许询、支遁等人交往,成天在山水间徜徉,悠哉游哉,或登高以呼啸, 或临水而赋诗。朝廷、郡县、藩镇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予以拒绝,以致朝廷下令,对他禁锢终身,意思是再不准他出仕。不过这个禁令也无非吓吓他,并未真的实行。谢安对朝廷禁令毫不介意,反而乐得更加纵情山水。他远涉临安,常常跑到临安山中石屋里面静坐,有时登上峡谷,望着远方大发感叹:“我跟古代的伯夷,还有什么差别呢?”

谢安纵情山水,并非完全忘却现实,也并非完全不想做官,而是对现实政治有看法,他有他的精神追求。从他一生行迹来看,他追求的是潇洒风流的风度,闲雅从容的人格。谢安特别注意培养自己以静制动的精神,以出奇的冷静来对待变化不居的客观世界。有一次,谢安与孙绰等人乘船到海上去游。突然刮起了大风,波涛汹涌,如排山倒海,船上的人都吓得脸色发白, 独有谢安稳坐不动,吟啸自若。船上的水手以为谢安很乐意,便继续向前进。风刮得越来越紧,船也颠簸得更厉害。谢安这时才慢声慢气地说:“照这种情况看,我们只怕是该回去了吧!”水手听了谢安的话,这才转过舵来,朝来的方向划去。谢安这种从容闲雅,遇事沉着冷静的精神,在后来从政中变

成了“镇之以和静”的著名处事原则,处理了许多复杂的事件,从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谢安最初出仕,是在晋穆帝升平年间(公元 359 年),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作为西中郎将,率兵抵抗燕军进攻。谢万也喜欢谈玄,在军营中仍然是以吟啸为事,根本不管军务。后来在行军中听说敌人来了,自己拍马就逃, 结果大军不战而溃。朝廷追查责任,罢免谢万官职。谢万的被废黜对谢氏家族威望很有影响。正在这时,征西大将军桓温聘请谢安当征西司马,谢安于是应聘出山了。这年谢安正好 41 岁。当谢安去赴任的时候,都中许多官员都到新亭去送他。有位中丞叫高崧的,跟谢安开玩笑说:“谢君累次违背朝廷的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都说:‘安石不肯出仕,将把老百姓置于何地?’ 现在君出仕了,老百姓会把你置于何地?”语带讥讽,谢安感到颇有点难为情。因为在这之前不久,谢安就跟妻子有过一次磨擦。谢安的妻子是丹阳尹刘惔妹妹。刘氏看到谢家伯伯叔叔都做官,得富贵,只有谢安隐居不仕,常对谢安抱怨说:“大丈夫难道不应该像那样吗?”谢安立即用手捂着鼻子, 说:“俗气,俗气。大丈夫难道应该是那个样子吗?”现在高崧当着众人挖苦他,谢安当然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桓温对谢安倒是特别尊敬和优待。但谢安对桓温并无好感,趁弟弟谢万病逝,就辞去司马职务。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吴兴太守,接着又调进京去担任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正在这时,朝廷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桓温带兵入朝,谢安经历了这场大事的考验。

那是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 373 年) 2 月。上一年,简文帝司马昱死, 遗诏以桓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于他,让他当皇帝,至少也要像西周周公那样,当一个摄政王,却不料只要他做一个诸葛亮。桓温因此非常气愤,有心图谋不轨。当时孝武帝才 10 岁,朝廷中最有声望的大臣就是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谢安是吏部尚书,王坦之是侍中。在年初,朝廷几次召桓温入朝辅佐小皇帝,桓温不理睬。到 2 月,桓温却突然带领人马从姑熟动身来京。一时间,谣言四起,说桓温此次入京,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正在这时,宫廷又发出诏命,要谢安与王坦之到新亭去迎候桓温。王坦之接到诏书,非常害怕,便去找谢安商量,谢安却神色非常镇定,平心静气地说:“晋朝存亡,就在此一行,怕也无益,且见机行事吧!”桓温在新亭已做好准备,在壁后埋伏了刀斧手,的确想干掉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谢安来到新亭,进见桓温。王坦之刚一迈进大厅, 已吓得冷汗直流,把手板都拿倒了,而且手直抖,谢安则神色自若,从从容容上座坐定。谢安微笑着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如果讲求道义,应该是驻守四方以护卫朝廷。今天明公为什么在壁后埋伏刀斧手呢?”桓温见了谢安的沉着镇静,不免慑服,只好解嘲似的笑着说:“这也是为了自卫、自卫!” 于是命刀斧手撤出,反倒与谢安赔罪,一直饮酒谈话,直到天晚。王坦之原与谢安齐名,从这次事件以后,人们倒看出了两人的优劣。桓温原是气势汹汹入京,慑于谢安等人坚决抵制,只好到先帝山陵祭祀一通,仍回姑熟去了。

不久,桓湿病重,派人要挟朝廷赐给他九锡。谢安故意拖延,以表文措辞有毛病,需加修改为名,反反复复,等了十几天,桓温终于病死,九锡之命也就撤销了。

桓温死后,谢安成为东晋朝廷的顶梁柱,孝武帝亲政,授予他中书监, 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不久又升任司徒,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

五州军事。

谢安以静制动,以和制乱,处理了朝野许多复杂的人事关系,保持了东晋王朝的相对稳定,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不愧为一代名相。

谢安虽出将入相,但仍以风流儒雅的名士自居,在大众中有很大的影响。有一次,有个同乡从任上免职回来,拜见谢安。谢安问他回家,宦囊是否丰富。乡人说,穷得很,只有 5 万把蒲扇。于是谢安拿了一把来用,走到那里, 带到那里。京城中士庶见了,竞相模仿,争买蒲扇,一时间蒲扇价格大涨, 乡人竟狠赚了一把。谢安本有鼻炎,吟诗的时候,鼻音很重;许多士人为模仿他的声音,只好捂着鼻子吟诵。这种读法竟有一个专名,叫做:洛下书生

◻。

谢安晚年,会稽王司马道子逐渐专权,亲信奸佞,朋比为奸,朝政又一落千丈。谢安一向就有东山之志,主动要求出镇广陵(今扬州),以避开矛盾,甚至准备行装,泛海远游。

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 385 年),谢安去世,享年 6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