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宰相王导

起使晋代中兴的晋元帝司马睿,就不能不提到辅佐司马睿开创东晋王 朝的王导。

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临沂王家是山东声势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做官的官宦家庭。叔祖父王祥,就是那个著名的卧冰求鲤的孝子,晋武帝时官至太保,晋爵为公。祖父王览,担任过光禄大夫,父亲王裁,担任过镇军司马。

司马睿袭封琅琊王,治所就在临沂。因此王导从小就和司马睿交往。王导身处隆中,却关心天下大事,他看到当时天下大乱,激发了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因而更加主动接近司马睿,对他寄以厚望。司马睿也很赞赏王导的人品见识,经常和他往来,简直把他当成了朋友。司马睿镇守下邳(今江苏邳县),聘请王导任安东司马,有关军国大事,都要与王导商量。随后迁镇建

业,司马睿又把王导带到建业。就在这时,王导为司马睿设计了一个三月三观修禊的妙策,使司马睿在江东树立了声望。王导为司马睿招揽南北士人, 聚集力量,为司马睿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司马睿称帝,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拜为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后来又升至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主管中书监。假节,是最高尚的荣誉。晋元帝死, 王导受遗诏辅佐晋明帝司马绍,这时免去扬州刺史职务,升为司徒。晋明帝只做了两年多皇帝,短命而死,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司马衍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王导与庾亮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把王导当作老师和长辈加以崇敬。成帝见了王导,每次都要下拜;下手令给他,都要加上“惶恐言”的字样,诏书中也要添上“敬问”的词语。对王导来说,可算是达到人臣的极致了。王导死于成帝咸康五年(公元 339 年),活了 64 岁。他担任 3 朝宰相, 这期间,朝廷粉碎了王敦和苏峻的两次大叛乱,东晋王朝也得以颤颤巍巍地存活下去。要给王导论功,厥功伟矣。

既然如此,怎么又说王导是“糊涂”宰相呢?

糊涂,是东晋朝士们给他起的一个雅号。王导晚年常说:“人家总爱说我糊涂。只怕将来有人还要想念我这糊涂哩!”

所谓糊涂,就是指处理政事时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处罚不公,模棱两可,含含糊糊,就事推诿之类。从对许多政事的处理来看,王导似乎也真是糊涂。

比如王导兼任扬州刺史时,曾派属官到各郡去考察官吏们的政绩。属官们回来后纷纷向王导报告郡守的得失。只有一个叫顾和的从事低着头不说话。王导问他听到些什么事,顾和挖苦他说:“你是朝廷的宰相,平日让吞舟大鱼也能漏过网去,有何必要对地方官吹毛求疵呢?”王导听了后,连忙说:“对,对,说得好。”于是这次考察等于白费。

又比如,在对待王敦叛乱的问题上,王导更加态度暧昧,是非爱憎不分明。大将军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弟,本是一家人。可是王敦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叛乱。王敦所谓君侧不是王导,而是刘隗和刁协。王导对王敦的预谋早有所闻,可是既不加阻止,也不加防备,而是采用所谓“镇之以静”的方法, 以致王敦从武昌发兵,呼啦啦一下攻进了石头城。刁协和刘隗一死一逃,晋元帝坐在建康城宫中一筹莫展,最后只有命百官去石头城跟王敦讲和,要他退兵。王导也去了。王敦跟王导撇开百官私下里进行了一次谈话。出来后, 对百官说,大将军希望如此如此。百官听了王导的话,回去转告晋元帝。晋元帝没有办法,只好听命,这就是:一、下诏大赦。(所谓大赦,就是一笔勾消王敦的叛乱罪名。)二、晋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隶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领江州牧。原来如此。这王敦的第一次叛乱,王导就是担任了这样一个角色。

晋元帝司马睿就是经历了这一场叛乱之后,忧郁气愤,酿成疾病,因而死去的。

王敦在晋明帝即位后,又举行第二次叛乱,幸而叛乱未成,就生病去世。晋明帝因此追赠那些在抵抗王敦叛乱中牺牲了的功臣烈士。有一个叫周札的没有追封,他的亲属于是讼冤,向朝廷提出要求。明帝要大臣廷议。尚书卞壶说:“征虏将军周札奉命驻守石头城,王敦进犯京城,是周札打开城门, 延纳逆贼的,怎么还能加封呢?”王导却替周札辩护,站出来说:“周札驻守石头城,这时王敦的反叛之意尚未暴露,连臣一时都很糊涂,没有看清他

的意图。后来他明白了王敦是真正造反,便挺身反抗,不幸被杀。给周札封赠是应该的。”所谓周札挺身反抗,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是王敦得胜后, 特别嘉奖周札,升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封东迁县侯。后来又怕他势力太盛, 派将攻进会稽,将周札杀了。可见王导的说话真是混淆是非。然而晋明帝不敢违背王导的意见,还是追赠周札官职。

王导的“糊涂”便是诸如此类的事。

其实,王导是一点也不糊涂。即使有时表面上看他是糊涂,实际上他内心清楚得很,故意装出糊涂的样子。他是一个最有心计的政治家,说得难听一点,是一个政客。他最会踩钢丝绳儿,也最会玩平衡的魔术。

他年轻时一眼看中琅琊王司马睿有前途,说明他的政治眼光。他追随司马睿到建康,为司马睿把北方的士和南方的士纽结在一起,做了大量工作。他最有效的手法,就是采用平衡术。他和王敦、周顗等都是北方的士族,为了笼络南方士族,王导常常说吴语。以说吴语讨好南方士族。他向南方士族陆完请婚,遭到拒绝,仍请他到家里做客。南方士族本瞧不起北方士族,可是在朝廷里,南方士族政治地位低,心里很气愤。义兴郡(今江苏宜兴)周圮准备起兵攻王导,事情败露,王导不敢追究。他在扬州对地方官所谓网开一面,实际上是调和和南方士族矛盾。后来通过笼络顾荣、贺循等南方士族领袖,大体上实现了南北士人的联合和统一。

东晋初有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王敦垄断了朝政,和司马氏当然产生矛盾。特别是王敦,专权跋扈,气势凌人,有政治野心,晋元帝对此非常反感。晋元帝与王导原本关系很好,后来也逐渐疏远,开始宠信刘隗、刁协等一班佞人。王敦于是造反。王导也就消极抵抗。但是当王敦进一步想篡位时,王导又出来坚决抵制,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使王敦野心未能得逞。王导为周札辩护,实际反映了他的私心,是为自己对王敦的暧昧态度辩解。王导便是在帝室和士族之间,士族和士族之间做平衡的工作,而这一切,义必须以不妨害自身利益为原则,因此他历辅三朝,历经两次大叛乱,居然不倒,风雨飘摇的东晋朝,居然也能安而复危, 危而复安地存在下去,王导的功劳在于斯,过错也在于斯。总而言之,他不糊涂,而是有过人的聪明。

王导简朴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私心虽重,大节无亏,公正地说, 在历史上基本上还是应该肯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