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闻鸡起舞

代的祖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千百年来,他半夜闻鸡 起舞的故事一直流传人口,激励人发扬踔厉,就是在今天,仍没有失去它的积极意义。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省定兴县)人。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

十八九岁时,祖逖像是突然开了窍,开始励志读书,四五年内,便已博通今古。他常到京城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求教。凡是见到过他的人,都不由赞叹说:“这个人将来定是个人才!”

祖逖 24 岁时,担任了司州(治洛阳)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他有一个同事,叫刘琨。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两个人因为意气相投,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谈论时事,谈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于是同床抵足而卧。有一天,他们也是谈得很晚,刚刚着枕,刘琨已是鼾声如雷了。祖逖正矇眬入睡,突然听到了荒鸡(古人把三更以前鸣叫的鸡叫荒鸣。荒鸡的叫声被看作邪恶之声,是兵起之象。)的叫声。他猛然惊醒,用脚朝刘琨猛一登,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天下要大乱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于是取过双剑,就在庭院中舞起来。刘琨揉了揉眼,想了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也去取了双剑,和祖逖对舞起来。

不久,果然爆发了八王之乱。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汉国刘聪派大将王弥、刘曜攻陷洛阳,

纵兵抢掠珍宝,焚烧宫室、庙宇,挖掘陵墓,杀晋太子铨及官吏、百姓 3 万多人,晋怀帝被俘。京师一片混乱。

这时,祖逖带领亲族、邻里几百家人向南方逃难,几经辗转,来到淮泗

(今安徽省境内)。一路上,他让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马车上,他自己则步行。所有的粮食、衣服、药物都作为公用。遇到散兵游勇搔扰,都是他带人去和他们纠缠,遇到土匪枪劫,是他带人去把他们打退。因此,他自然地成了这支逃难队伍的“总领队”,无论老少,都听他指挥。

公元 317 年 3 月,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第二年称帝, 这就是东晋王朝。司马睿闻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苏铜山县),便派人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为军谘祭酒,调他驻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内)。晋元帝司马睿是个平庸的人。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大部已为汉国占领,司马睿只想偏安一隅,图取眼前安乐,不思北伐。祖逖向晋元帝进谏,说:“中原大乱,两京颠覆,都是因为藩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遂使戎狄有机可乘。现在中原百姓遭受异族掳掠,心怀激愤。大王如果能委派战将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响应,那时不仅失土可复,国耻可雪,大晋朝也能转危为安了。请大王考虑。”

司马睿采纳了祖逖的建议,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支给他 1000 人的粮食,3000 匹布,却不发给他铠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祖逖只带了跟随他逃难而来的一百来个人家,租了几只大船,横渡长江北上。船划到中

流,祖逖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不禁感慨万千。他已年过 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没有想到荒鸡的恶声竟然应验, 中原地区先是藩王混战,后受匈奴铁骑的蹂躏,山河一片破碎。现在虽受命去收拾旧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纸空文,3000 兵士是一个空诺,所有的就是眼前这三四十个青壮,一百来老少。但是,头可断,志不可灭。只要有当年的志气在,定能开辟一个新天地。祖逖拔出佩剑,敲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决不返渡!”言辞壮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动。

渡江后,祖逖带人停留在淮阴。他在这里铸造兵器,招募壮士。很快, 招募到 2000 人。祖逖然后带领这支 2000 多人的队伍北进,首先占领了谯城

(今安徽毫县)。当时北方主要的军事势力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先依附汉刘曜。公元 319 年,他自称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祖逖连续攻破了石勒军支持的堡、坞等割据势力,击败了石勒的援军,派部将韩潜进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则进驻雍丘(今河南杞县)。这一来,整个黄河以南土地概都收复,重归晋朝管辖。

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于谋略,还严于律己。任何人,哪怕只有微功, 立即奖赏,不等明天。他的生活非常节俭。在驻防地区,不仅督促、帮助百姓搞好农业生产,还督促自己的子弟参加生产劳动,自己打柴烧。中原久经战乱,到处有无主尸骨。祖逖派人收葬,还进行祭奠。所有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动。有一次举办酒会,请当地父老参加。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流着眼泪说:“我已经老了。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国家安宁,百姓安居。现在见到了为民父母的祖将军,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呢!”

可是,正当祖逖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的时候,朝廷新任命戴若思为豫州都督。戴若思是南方人,力主偏安,不图进取。朝廷派这样的人来当都督,不是拿恢复当作玩笑?而且,祖逖又听说朝廷中大将军王敦与镇北将军刘隗矛盾很深,誓不两立,如果内乱又起,那北伐岂不成了泡影?现有的成功也就功亏一篑了。祖逖忧心如焚,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

祖逖在病中,矢志恢复中原的壮心仍不泯灭。他考虑到河南没有坚固营垒,便派侄儿汝南太守祖济等组织人夫加固修缮虎牢城(今河南汜水县西北)。这座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进可攻,退可守,可据为北伐基地。可是虎牢城还没有筑好,祖逖却溘然长逝了。其时是晋元帝太兴四年(公元 321 年)9 月,享年 56 岁。

大将军王敦听说祖逖已死,认为天下已无人可敌,于第二年正月发动了叛乱。

陶侃运砖公元 315 年,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

广州刺史衙署的后院,有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斋,坐西朝东。书斋前面,

是一个大院落,种着千竿翠竹和几株木棉树。木棉花开得正火红。

只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家常便服,挽着袖口,满抱着两块砖, 从书斋中走出来。这是做城墙的青砖,每块足有一二十斤。他走到院子西头, 将两块青砖轻轻放在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砖的上面,点了点,正好是一百块。他用手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满意地笑了。

一位每天早晨来打扫院子的老差役,观察好几天了,终于忍不住发问道:

“陶大人,您每天早晨从书斋里把砖运出来,傍晚又把它运进去,到底是为甚么?您如果要用,叫几个下人一搬不就完了吗?”

这位陶大人就是刚上任不久的广州刺史陶侃。陶侃莞尔一笑,回答说: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中原地区大乱没有平复,夷狄猖獗于北方。广州这里倒是暂时安定。我怕自己生活安逸,消磨了志向,将来难以担当恢复中原的重任。每天运砖,就是磨励自己的志向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人广为传颂的陶侃运砖励志的故事。

陶侃生于魏甘露四年(公元 259 年),死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 334

年),活了 75 岁。陶侃生活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最动乱的一个时代,从公元

291 年到公元 306 年延续了 16 年的“八王之乱”,公元 308 年匈奴贵族主刘

渊、刘聪之乱,公元 319 年刘曜与羯族贵族主石勒之乱,东晋内部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等等,真是内忧外患交织,民不聊生。陶侃从青年时代,就抱有“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严谨的作风,从一个县里的小吏成为统帅一方的刺史、总督,最后升任太尉,大将军,被封为长沙郡公,成为东晋半壁江山的一根支柱,与祖逖齐名,甚至功绩比祖逖还大。在他任荆州刺史期间,自南陵(今四川巫山县)到白帝(今四川奉节),周围数千里之内,路不拾遗;凶悍的石勒横霸中原,却因畏惧陶侃,未敢南下牧马。陶侃为东晋朝,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这一切,跟他严于律己,长期坚持个人道德情操、意志毅力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陶侃,字士行,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陶侃父亲陶丹,担任过吴国的杨武将军,早已去世。陶侃出身贫寒的士族,由于他没有高贵的门阀作背景,不可能受重视,只有在县里担任一个小吏。有一次,鄱阳郡的孝廉范逵来看他,来得很仓促,陶侃家里空空的,什么吃的也没有。陶侃正着急,他母亲把他叫去,递给他两络长发。原来是母亲从自己头上剪下来的,叫他拿去换了几个钱,买了点酒和菜肴,拿来招待范逵。这就叫作陶侃母“截发留宾”。当下与范逵喝了个畅快,连范逵的仆人也受到好的招待。后来范逵告别走了,陶侃赶上去送他,一直送了上百里路。范逵为陶侃的热情和诚心所感动,便对陶侃说:“你想不想到郡城里去做官呢?”陶侃答道:“哪能不想呢?可是没有人给我作引荐啊!”

范逵来到庐江(治所在今安徽霍丘县西)太守张夔那里,向张夔极力推荐陶侃。张夔于是召聘他为督邮,并兼枞阳县(今安徽桐城西南)县令。由于有政绩,很快提升为郡的主簿。后来张夔又察举他为孝廉,从此进入都城洛阳,得到了京中人士的青睐。此后,连任江夏太守、武昌太守、荆州刺史等职,在平息各地叛乱中屡建功绩。东晋初期,社会动乱,许多是官兵化作盗匪抢劫。比如陶侃任武昌太守时,全国发生饥荒。长江上盗贼滋生。陶侃派将领扮作商人,诱擒了几名强盗,一审问,原来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属。陶侃立即亲自带兵到司马羕驻地,逼他交出有牵连的 20 个人,都斩首示众。这一来,水路与陆路为之一清,许多流亡者陆续返回家乡。由此可见,陶侃当时打击各类武装割据势力,对社会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陶侃一生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处理政务,都恪守两个字:一是“严”, 一是“恒”。

陶侃要求严,首先严于律己。带兵打仗,凡有缴获,都分给士卒,自己分毫不取。冲锋陷阵,则身先士卒,义无反顾,因此将士无不用命。他处理政事,极其勤谨。每天并膝端坐,丝毫不苟地、仔细地审阅公文,大事小事,

无一疏陋。各地来的公函,都一定亲自裁答,而且从不积压。他常常对属下说:“大禹是圣人,还爱惜每一寸光阴;我们一般人,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我们怎么能够贪图安逸、荒废生命呢?一个人活着,对这个世代毫无裨益; 死了,无声无息:这简直是自暴自弃!”

陶侃既严于律己,自然严格要求属下。属下中凡是因嬉游误事的,必严加斥责,同时将他们的酒器、赌具等都丢进长江里去,严重者加以鞭打。有一次,陶侃出游,看见有人手里拿着一把没有熟的稻子。陶侃问他:“拿着稻子想干什么?”那个人说:“从稻田边路过,摘一把玩玩而已。”陶侃立即紫涨了脸,大怒斥责他说:“你既不种田,还要偷别人种的稻子玩!”便命令手下将此人捆翻,鞭打数十作为惩罚。在他的鼓励下,百姓勤奋耕作, 辖区内家家粮食丰足。当时江边正造船。陶侃命令将木屑竹钉都收捡贮藏起来。部属都疑惑不解,不知干甚么用。有一天陶侃正召集属下议事,积雪刚晴,厅前地上满是残雪。陶侃命将木屑铺在地上,大家才方便行走。多年以后,桓温准备伐蜀,大造战舰,陶侃所藏竹钉竟发挥了大作用。

陶侃的一生,始终奉行这种严格和严谨的作风。

恒,就是恒心,就是毅力,对任何事都持之以恒。在广州衙署运砖,就是磨练这种恒心和毅力。陶侃喝酒,每次限定几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限定的杯数喝完了,而兴致挺高。僚属们便劝他:“难得佳时,多喝一杯,不算过分。”陶侃却慨叹好一阵,才说:“年轻时因喝酒误过事,母亲曾斥责我,再不许如此。我不敢违反年轻时的戒约。”再怎么说,他不会多喝。他就是这样坚守原则和规则,绝不容许任意改变。他曾经命令将士在营房周围遍种柳树。有一个都尉夏施,偷偷将营房一棵柳树挖出,种在自己家门前。陶侃看到柳树,问夏施:“这棵柳树原在武昌西门前面,你怎么偷来种在这里?”夏施连忙悔过,将柳树还了原。

小至一杯酒,大至廓清中原,为国立功的志向,陶侃都抱持一个“恒” 字来对待。

正是这种“严”和“恒”的精神,使陶侃成为一代名将。

尚书梅陶在给亲人曹识的信中说:“陶公明敏果断像魏武(即曹操), 忠顺勤劳像孔明,是陆抗等人不能比拟的!”这应该是时人对陶侃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