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孩子

——记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孙岩

宗帅如果要我按不幸的程度对残疾人分类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盲人分

在最不幸的一栏。的确,这个世界无论怎样的错综繁乱,但毕竟是彩色的、缤纷的、变化的。而所有的这一切对一个盲人是不可想象的。孙岩就是这样一个盲童——生命中只有黑色的盲童。

1983 年 4 月 1 日,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的孙岩降生在长春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他的到来给晚婚的父母带来了无比的喜悦。但欣喜之余,他们却发现一个极为可怕的现象——孩子的眼睛虽然很大,但对于外界的刺激丝毫没有反应。他们万分着急地把孩子抱到了医院,诊断结果为先天性白内障。他们带着最后的希望奔波于北京各大医院,最终被一家医院收留并同意施行手术。更为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孙岩那双视力极弱但水汪汪的大眼睛竟完全瘪了!

父母的心碎了,他们更多的是为孩子今后的前途着急担忧。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下定决心,担负起作为父母的责任,尽管这种责任要比常人沉重千百倍。

他们给孙岩买来了玩具,孩子尽情地抚摸着,像别的孩子一样新鲜好奇。有时,他还会用两块积木敲出和谐的节奏来。

窗外下雨了,传来雨滴击打脸盆的“叮咚”声,奶奶哼起慢悠悠的歌⋯⋯ 无论什么声音,都会马上吸引孙岩所有的注意力。即使是正在哭,他也会立刻停止,他仔细地听着,听着⋯⋯

孙岩 5 岁的时候,他拥有了一架价值低廉的玩具电子琴。这是孙岩的第一架琴,也是他心中的一块新天地。孙岩非常喜欢这架电子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走到哪里弹到哪里。一天,妈妈下班刚回来,就被孙岩拉住了:“妈妈,妈妈,我给您弹一首歌,行吗?”

一首《妈妈的吻》从孙岩嫩弱的手指下流出来。妈妈激动得不能自持。面对眼前这个无师自通的孩子,她流下了高兴的泪水。当晚,爸爸便从商店买回了一架高档的雅玛哈电子琴。

为了对孙岩进行系统的音乐训练,父母把他送到钢琴家——吉林艺术学校刘尚昆教授门下学习。为了克服孙岩生理上的不足,刘教授让孙岩摸着他的手指,感觉琴键的位置。为了让艺徒体会到每个音符的力度,刘教授还在一旁推动他的身体。几经“感受”之后,刘教授才对他“放行”,让孙岩回家练琴。

如果说成功等于天赋加勤奋,那么孙岩在练琴上所付出的勤奋足以弥补他在天赋上的不足。每次练琴,他都让姥姥在桌子上放 100 根火柴,每弹完

一遍曲子就拿走一根,直到把 100 根火柴全部拿光。

一次,孙岩对妈妈说他的手疼。妈妈拿起他的手一看,孙岩的手指上被磨得起了水泡,整整 10 个。妈妈心疼地劝他歇两天,他却摇摇头。刹那间, 蘸着鲜血的乐曲再次响了起来。

1991 年,孙岩参加了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盲童夏令营。

在联欢会上,他一连演奏了 4 首乐曲,被草原的人们称赞为有造诣的“小音

乐家”。

1992 年,孙岩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盲校、聋校学生艺术调演,荣获表演二等奖。

1993 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孙岩获得表演一等奖。全国残疾

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亲手把金光闪闪的“维纳斯”奖杯颁给了年仅 10 岁的孙岩。

1994 年,孙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独奏了一曲浸透着民族之魂的《黄河颂》。他把乐曲中顽强不息的精神送给了在场的 7 万余名观众。

1995 年,孙岩的一曲《南海小哨兵》,获得了第二届全国盲、聋校学生艺术汇演(录音评比)器乐类的第一名。

这就是孙岩,一个在生理上失去光明的孩子,但也正是这个孩子,正在用自己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心灵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