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司马台

马真

如果说登上长城就算是好汉,那,我早已经是好汉了。因为,自打当小学生起,我就曾不止 10 次地登上过八达岭长城。然而,这次登上了司马台, 我才发觉,以前当过的好汉都不能算数。

关于司马台长城的“惊、险、奇”,过去我知道得很少,有关它的史料, 我所能查到的也很简略⋯⋯全长 19 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集万里长城各种特点于一处,堪称中国长城之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此次来司马台的路上刮着风,当来到山脚下,从车窗望去时,只见湛蓝的“湖水”衬托着荒芜的群山,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而卧⋯⋯这与八达岭长城有什么两样呢?

我们还是耐心地向上爬去。记不得已经过几个烽火台了,走着走着,一条完整的大青砖路在它脚下嘎然收住,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满是残砖碎石的“土路”。身旁树立着的一“警钟”提醒攀登者:前方的路危险!有屡登八达岭的经历垫底,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险路”。脚踩着毫无遮挡的墙基,望着脚下险峻的山体,耳边风声再起,想象中的司马台又渐渐找了回来⋯⋯

风越刮越大,狂风卷着沙土劈头盖脸地袭来,令人睁不开眼,透不过气。巨大的风力似乎非要把人推下山去不可,我只得弯着身子,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望着不远处的“烽火台”,猛然生出一层新的理解——“风火台”

——避风取暖的场所。好不容易“爬”进了“避难所”方才看清,这原来是个结构完整的“敌楼”。我记起曾有人这样描述过:这段 19 千米长的司马台

长城,共拥有 135 座敌楼,而且论外形、论结构绝没有重样的。可不是嘛, 前方不远处像是个两层的敌楼,接着上!

沿着起伏的山梁,不知又翻越了多少个敌楼。前方的路变得更窄了:城墙也就势改成了“单边墙”。在墙的内侧仅留有一尺来宽的小道,稍不留神, 就会坠入深渊。我小心翼翼地贴墙而过,脚下的路延至一个精巧的敌楼,又渐渐地宽了起来。这座敌楼的别致就在于它的入口,入口就着山势开在拐角处。看上去,虽不失精巧,却颇显残破。猛然间,我的目光被眼前一块城砖上凸凹不平的字迹所吸引,那是“万历十年”几个字。这表明此物绝非仿制品。

万历年也好,洪武年也好,至少都是 500 年前的事了。且不说就当时的条件,修建此工程如何艰难,单就在此修筑长城的设想就足以让人不解:如此险峻的高

山峻岭,原本就是个天然屏障,为什么还要修筑长城呢?是为了防御、为了练兵,还是为了完成先辈们未竟的事业?反正不致于浪漫到只是为了给“外星人”发信号吧(据说,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上遥看地球,只能看到人类的两项建筑群——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然而,不论是出自何种原因,我敢说,凡是登上司马台的人,都会为它的设计者那过人的胆识及非凡的才华而赞叹不已的。

风仍在刮,路仍向前伸,它使我总想登上更高处的敌楼。但事情往往不那么尽如人意。这不,我才吃力地登上个制高点,前面的路却变成了很陡的百级“台阶”,上面是碎石残砖,两旁毫无遮挡,望而生畏。我试步迈向“云梯”,但被向导劝阻住,暂时把深深的遗憾留给了“云梯”及与之相连的“仙

女楼”。

下山的路上,默数着被我拿下一座座的“敌楼”,1、2、3⋯⋯共 13 座, 还不到总数的 1/10 呢!我知道,一天内拿下 135 座敌楼是办不到的,但在半天内穿“云梯”,过“天桥”登上司马台的最高峰——望京楼,在我来说是可能的。

好吧,下次得选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