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

正当天京内讧的惨剧发生,太平天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在美国、俄国的支持并参与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英国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海上走私船,船主是中国商人方亚明,船上的水手也都是中国人。方亚明将该船在香港注册,从港英当局那里领了一张执照,以掩护自己的走私活动。咸丰六年(1856 年)九月,“亚罗”号自厦门驶抵广州,停泊于黄浦港。广东水师千总梁定国率士兵登船搜查,逮捕了隐藏在船上的两名中国海盗和 10 名有海盗嫌疑的中国水手。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怒气冲冲地赶到现场,干涉广东水师执勤,胡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员, 遭到值勤人员拒绝。巴夏礼为制造侵略借口,造谣说广东水师扯下了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再三与两广总督叶名琛纠缠,并致书英国公使包令及驻华舰队司令西马縻各厘,示意他们作好战争准备。

叶名琛是一个颟预昏聩的官僚,西马縻各厘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进犯广州之时,他还在校场观看武试人员跑马射箭。听到警报,他的措施是到城北的长春仙馆,请供奉在那里的吕洞宾、李太白两位仙人降示乩语、指点迷津。乩语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他也就撒手不管了,导致各炮台连连失守、广州城被攻占的严重后果。侵略军在城内盘据了两个月,烧杀掳掠,奸淫妇女,遭到市民的激烈反抗,不得不撤出城区,退出内河,伺机再次扩大战争。

法国同英国合伙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马神甫事件”。马神甫是一个叫马赖的法国天主教神甫。咸丰四年(1854 年),他潜入广西省西林县活动。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搜罗了一批地痞、流氓、赌棍、烟鬼为教民,进而勾结土匪,包揽词讼,霸占土地、侮辱妇女,民愤极大。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查知这些情况后,于咸丰六年(1856 年)初,将马赖的爪牙马子农、林入等人依法逮捕处死,同时限令马赖离境。马赖无视中国法律,赖着不走,继续其非法活动。张鸣凤于限期过后,将其逮捕;三次开堂审讯, 马赖态度恶劣,咆哮公堂,张鸣凤遂下令将其处死,以平民愤。法国政府打起“为保护圣教而战”的旗号,任命葛罗为特命全权专使,率领一支远征军到中国,同英国侵略军共同行动。

咸丰七年(1857 年)十一月,英法联军再次侵犯广州。这一次,吕洞宾、李太白两位仙人的乩语是:“过了十五日,便可无事。”于是,叶名琛对广州战守问题漠然置之,惦记的是如何庆祝自己即将到来的五十大寿。十一月十五日那天,侵略军占领广州。叶名琛藏在左都统署的后园八角亭内,被巴夏礼率英兵搜获,押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囚禁于海边的镇海楼上。他无耻地以“海上苏武”自诩,每日吟诗作画,两年后,死在那里。对于这一个封建官僚制度培养出的怪物,人们曾讥讽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英法联军还软禁了广东巡抚柏贵,随后又挟持他到抚署复职,成为近代史上中国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的头子。柏贵发布通告,要“百姓不得再滋事生端”,“不得再称‘鬼子’,如遇夷人下乡,官民皆当以礼款待”,“有敢借口起义者,即依军法从事”。但是,广州地区的人民群众没有听从这个汉奸头子的指挥,他们纷纷组织起来,自发地开展了惩罚侵略者的游击战。有一次,巴夏礼率领 1000 多名英军到东莞骚扰。东莞军民预先埋伏在树丛

中、小路上。待到侵略军进入伏击圈,军民奋起截杀,当场毙敌数百人。巴夏礼在逃跑途中,惊吓落马,几乎被俘。

英法联军于咸丰八年(1858 年)春沿海路北犯,美、俄公使也率领舰只参加了侵略行动。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迫清政府分别同英、法签定《天津条约》。

英、法公使无视中国主权,拒绝中国方面的安排,执意率舰队走白河, 经天津进北京换约。侵略军擅自拆除设在海口外的铁戗(海道上的铁制障碍物),强行冲撞横锁海口的铁链,并先行向两岸中国炮台猛烈轰击。炮台守军奋起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敌舰 4 艘,重创 6 艘,歼灭侵略军近 500 名。

英法侵略军惨败于大沽后,又于咸丰十年(1860 年)卷土重来。七月, 侵略军向大沽北岸炮台发动猛烈进攻。直隶提督乐善率守军奋力回击。从早晨 5 时打到 8 时,炮火连发,扼制住敌人进攻。后因火药库中弹起火,烟雾弥漫,10000 多侵略军趁势猛扑上来。守军发射鸟枪、抬枪,拼死拒敌。敌军扑近后,他们又拿起长矛、大刀同敌军展开肉搏战。战斗持续数小时,乐善力竭捐躯,守军大部分阵亡,但侵略者也付出了死伤 400 余人的代价,其

中包括 17 名英国军官和 6 名法国军官。

英法侵略军攻陷炮台,占领天津,随后又向北京进犯。八月间,清军与侵略军在通州城西八里桥激战。手持长矛、弓箭的清军马队爱国官兵,以血肉之躯向侵略军发起冲击,毙伤敌军 1000 余人。侵略军凭借强大的炮火,挽回颓势,攻下八里桥。清文宗奕火烧圆明园 - 图1得知前线兵败,慌忙带领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逃往热河避暑山庄。九月,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城,800 年古都沦于外国强盗铁蹄之下,惨遭蹂躏。

北京西北郊有一座圆明园。它原是明代的贵族花园。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清圣祖玄烨将它赐给四子胤火烧圆明园 - 图2(即后来的清世宗)正式建园,并题名“圆明园”。到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时,它已经历了 150 年的历史,由 5 代皇帝,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式和风景式交融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它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座主体园林,以及静明、清漪、近春、熙春等配套园林组成,连绵 20 余里,占地 5000 余亩。主体三

园有宫殿 140 余座,风景点 100 余处,美仑美矣,有如人间仙境。园内还收藏有无数图书字画、档案文献、金银珠宝、瓷器古玩,是一座荟萃文化精华的巨型博物馆。

英法强盗闯入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掠。法军翻译官德里松这样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式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联军中的雇佣军份子种族成分十分庞杂),他们全都闹哄哄地, 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屏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器,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蜂窝。”“一些士兵头上扛着皇后的红漆箱;另一些士兵身上缠着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一块一块水晶石放进口袋里、衬衫里、帽子里,甚至胸口上还挂着用大珍珠做的项圈。”这些强盗对抢不动,拿不走的文物珍宝, 就极力毁损破坏。珍贵的书籍字画被他们当成点燃烟斗的引火纸。为了掩盖自己的强盗行径,侵略军又放火焚燃了这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无价园林。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浓烟滚滚,直抵北京城。北京城上空,日光晦暗,仿佛出现了一次没有止境的日蚀。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听到这次暴行的消息

后,愤怒地写道:“我们欧洲人总是把自己看作是文明人,对于我们说来, 中国人都是野蛮人。看!文明就是这样对待野蛮的。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将叫做法国,另一个则叫做英国。”

留在北京“督办和局”的恭亲王奕火烧圆明园 - 图3(音 xīn)在英法侵略军的武力威胁下,分别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有一条规定是将九龙割让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为英国侵略者提供了新的侵略据点。

俄国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批准《瑷珲条约》,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一口气从中国手上抢走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