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先驱詹天佑

19 世纪 60 年代初,在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最早起来兴办洋务的是清政府中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他们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洋枪洋炮拥有的巨大杀伤威力,从积极倡议购买洋枪洋炮入手,进而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创办制造局、船政局,兴起了一个办洋务的热潮。洋务运动由初期的以练兵、制器和筹设海防为主的“自强”活动,发展到着手建立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的“求富”活动,很自然地提出培养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问题,从而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风气大起。洋务派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其本意是为了培养能忠心耿耿为朝廷服务的人才,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深固影响和西方进步民主思潮的结合,从新兴的学堂和留学生中,也造就了一批既掌握近代科学技术,又具有爱国精神的优秀人才,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詹天佑(1861 年—1919 年),字眷诚,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今三水市)。1871 年,根据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的提议,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出洋局,招收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才 11 岁,便去香港报考技艺门,被录取,1872 年,他和另外 29 名幼童一起,作为第一批留美官派学生来到美国。

詹天佑起先在康省威士哈芬的海滨男生学校学习英语,1876 年,考入纽哈芬的山庄高级中学肄业。1878 年,他进入耶鲁大学犀飞利工程学院学习土木及铁路工程,1881 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同年回国。

回国后,詹天佑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学习驾驶,第二年,他以“技艺素优” 的考评,派到“扬武”号兵舰服务。1884 年,詹天佑随“扬武”舰参加了抗法战争的马江战役。不久,他应两广总督张之洞聘请,担任广东博学馆的教

习。这期间,他完成了“广东沿海险要图”的测绘。博学馆后改名水陆师诵堂,詹天佑担任了该学堂的洋文教习。

1888 年,詹天佑应中国铁路公司总办伍廷芳邀请,来到天津,担任工程

师,在英籍总工程师金达率领下,参与修建津沽铁路。这年他 27 岁,从此, 他把自己与中国铁路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过。

1890 年,清政府决定兴建关东铁路,即把津沽铁路向北伸展,经山海关到达奉天(今沈阳市)。詹天佑担任关内段铁路工程师,在修建滦河大桥时, 他采用压气沉箱法获得成功,这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尚属首次。

1902 年,清皇室打算拜谒西陵,有关当局为了便于来往,宣布拨官款银

60 万两,从京汉铁路的高碑店(属河北省新城县)到梁格庄(属河北省易县) 修筑一条支线。当时英、法两国都想争得这项工程。清政府怕得罪双方,索性一方也不应允,而把这项工程交给了詹天佑。这是詹天佑第一次独力承担一段铁路的建设,而时间又很紧迫,必须赶在第二年谒陵前完成。詹天佑沉着冷静,从设计到施工,以出色的组织才能,仅用 4 个月如期完成了全长 42 公里的新易线的架设。为此,清朝廷赏给他以知府衔。新易线的建设,为詹天佑日后建筑京张路提供了经验。

1904 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英、俄两国为了取得这条铁路的建造权,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同时也正好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宣布由中国自筹款项独立修建,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詹天佑身上。詹天佑被任命为会办兼总工程师。

詹天佑接受任命后,对全路进行了仔细的踏勘,据初步测算:全路约长360 公里,桥梁约 7000 余尺,需凿通许多高山竣岭,以石工最多。修建这条铁路的艰巨性前所未有。但是经济上的价值非常之大,据他估算:铁路建成后,每年货运收入可达 180 万两,客运收入可达 25 万 9 千两。同时,铁路沿线的宣化鸡鸣山煤矿和怀来新保安山煤矿,可改用机器开采,从而提高效率。开采出来的煤既可供铁路用,又可运往外地。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这条路早一天建成,国家早一天获得利益,旅客早一天享受便利。更加重要的,是杜绝了外国人的觊觎之心。1905 年,詹天佑向清政府提出了预算:需费银7291860 两,时间 4 年。

1905 年 9 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

为了争取早日完工,詹天佑采用分段勘测、分段设计、分段施工和分段通车的办法。从 9 月开工起,不到一年,从丰台到南口的一段首先通车。

从南口到岔道城一段最为艰巨。到处是层峦送障,壁峭弯多。必须开凿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计 1091·18 米。詹天佑首次使用炸药开凿石壁。在修建八达岭隧道时,最初是从开端开凿,由于山腹石质坚硬,每天只能前进两尺,进度很慢。詹天佑后来采用直井开凿方法,从山坡上开凿两个直井, 然后分头开挖,这样就形成了六个工作面,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1908 年, 隧道贯通,经测量,南北直线与水平高低,丝毫不差,可见设计、施工的精细。

1909 年 7 月 4 日,京张路全部竣工,全长 357 里,工期提前两个月。经费节省几十万两。

1909 年 8 月 19 日,在南口车站,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中外来宾 1 万多人。詹天佑受到人们的欢呼和赞扬。外国工程技术人员金达、柯克斯等应邀参观铁路,对整个工程赞佩不已。

对来自各方面的赞扬,詹天佑内心极不平静。当工程还未开始动工的时候,外国人几乎众口一词,预言这个工程肯定不能完成。他们甚至狂妄而又轻蔑地声称;“在中国,能开凿关沟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詹天佑记下了这一切,却不回应,而是默默去干。在工程进行当中,詹天佑兢兢业业,发奋工作。他把办公室搬到工地上,与筑路工人打成一片,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改进施工方法,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他曾写信给在美国留学时的老师诺索普夫人,信中说:“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将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现在,京张铁路作为现实横亘在中国的大地上,它以铁的事实驳斥了那些西方技术人员的谰言。詹天佑内心充满骄傲, 作为一个中国工程师的骄傲。但他朴实无华,谦虚谨慎。詹天佑不善言辞, 却非常幽默。他说:“要我谈话,比打通八达岭隧道还难。”

京张路完成以后,詹天佑兼任张绥路(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和川汉路总工程师。1910 年应聘为河南铁路公司顾问工程师、商办粤汉铁路粤路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等职。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临时政府任命为粤汉铁路会办,后转任汉粤川铁路会办,1914 年任督办。1917 年任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拟订中国国有铁路标准。1919 年 2 月奉北洋政府命,参加设于海参威的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为维护国家主权,带病就任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4 月24 日,因病在汉口去世。

詹天佑为了中国的铁路事业献出了他全部的心血。他临死前寄希望于青年工程师,赠给他们四句话:“策划须详,临事以慎。精研学术,以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