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

乾隆时代,清朝的统治达到了鼎盛的阶段,经济已经恢复,并且得到较大的发展,政府的财力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更加充裕。但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统治阶级的加速腐化和堕落。

康熙皇帝是比较注意约,力戒浮费的。他曾六次南巡,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河务,安抚民心,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他比较深入实际地考察治河工程,调查民情,态度比较谦虚,生活上比较俭朴,一般驻跸官署,不修行宫,注意不致于扰民。然而即便如此,也是“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 不知挥霍掉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乾隆即皇帝位以后的头十来年,他必须处理雍正朝遗留下来的许多积弊,梳理各种矛盾关系,树立自己的形象,因此,他治理朝政是兢兢业业的, 也是精明强干的。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 年),当他成功地解决了西南苗民问题,降顺了四川的金川土司之后,这位虚荣心极强的皇帝,奢侈之心也大大膨胀起来。他作出了南巡的暗示。地方官立即迎合,递上了“江南绅士百姓殷切盼望皇上巡幸”的奏章。乾隆貌似无动于衷,将奏章交付廷议。朝中大臣们廷议的结果,认为“南巡关系地方军政,河务海防,以及民间疾苦, 必须举行”。乾隆这才作出南巡的决定。他打出向祖父学习的旗号,叫“法祖省方”,目的是治理河务,修筑海塘,了察民情。同时又把太后推出来, 叫作“奉太后巡幸”;可是他内心里想的却是,“江南名胜甲天下”,人一生中岂可错过。

乾隆仿效祖父康熙皇帝,也来了一个六下江南。前四次都是奉太后巡幸。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病逝。第六次巡幸江南时,乾隆已经 74 岁。

历次南巡一般都是正月十五日前后从北京动身,陆路经直隶(今河北省)、山东到江苏的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市),祭明太祖陵,检阅军队,大概四月底或五月初返回北京。整个南巡,水陆行程约 6000 里。

为了供皇帝车马行走,专门修筑了御道。御道的修建,要求极为严格: 标准是帮宽 3 尺,中心正路 1 丈 6 尺,两旁马路 7 尺。路必须是笔直的。为此,许多民居被拆毁,坟墓被挖掘,良田被毁坏。凡是石板、石桥,都要用黄土铺垫。皇帝车仗经过之前,一律泼水清尘。途中建筑行宫 30 处,以备驻跸;除了行宫,许多地方还搭盖黄布城和蒙古包帐篷以供住宿。每隔二、三十里,设尖营,供小憩打尖用。进入江南后,主要是水程。共有船 1000 艘,

皇帝和后妃乘坐的船名“安福舻”和“翔凤艇”,动用拉纤的河兵 3600 人,

分作 6 班,每班 600 人。整个南巡队伍,包括皇帝、后妃、王公、贵戚、文

武百官以及担任警卫扈从的士兵,共 2500 多人。动用马 6000 匹,骡马车 400

辆,骆驼 800 只,征调夫役近万人。队伍在陆上行进,浩浩荡荡,迤逦百里; 在船上行驶,舳舻相接,旌旗蔽空。所经之处,地方文武官员身穿朝服,跪着接驾;缙绅监生焚香俯伏于道路之侧。为了表示皇帝爱民敬老,还要物色一批妇女老人捧香跪迎。一些 80 岁以上的老人,身穿黄绢外褂,手捧香火, 也杂在跪迎的队伍之中。

途中的生活条件和设施,与在宫中没有什么差别:每天早晚照样鸣钟奏乐。茶房所用乳牛,多至 75 头,膳房用羊 1000 头,牛 300 头,都是从北京提前运到镇江、宿迁等地,随时宰用。乾隆对饮食最为讲究,对饮水尤其重视。在避暑山庄,一定要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在南巡途中,饮用水都是远道运来,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的泉水;到德州,入山东境,用济南珍珠泉水;过红花埠,入江苏境,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虎跑泉水。饮水都是如此讲究,其它饮食,都是从全国各地运来,地方官的进献,土产方物,山珍海味,更不用说了。

为了迎接皇帝的南巡队伍,为了使圣心开悦,地方上不惜工本,竭尽奢华、铺张之能事。首先是沿途搭建彩棚、牌楼、景点、香亭。那些彩棚都搭得非常豪华。比如直隶保定府长芦隘口,是各省商人会聚的地方。富商们早就从苏州、杭州买来彩缎和各种奇玩,在路旁搭起各种各样的彩棚,有的像楼阁,有的像亭台,各自争奇斗妍,绵延几十里。其次是大肆修建园林,添设奇花异石,供皇帝观赏。苏州狮子林、扬州九峰园,都是为供皇帝御览进行改建或扩建的。九峰园中有无数奇石,其中有九个最高的奇石,个个像苍颜白发老人。乾隆看了后,特别欣赏,竞选中其中两个,命人搬到北京御苑中去了。扬州平山堂本来没有梅花,乾隆第一次南巡时,盐商们捐资植梅一万株,以供皇帝观赏。为了显示繁荣和热闹,焰火、演戏,也是沿途必备的。乾隆南巡开始时间,大都在元宵佳节前后,出此沿途大张灯火。第五次南巡时,临近镇江,只见运河南岸立着一个硕大无比的仙桃,用绿叶映衬,鲜嫩可爱。当御舟驶近,忽然间烟火大发,光焰四射,那颗仙桃砉(音 huā)然裂开,中间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面有几百人,正串演寿山福海的新戏。这是盐商们为讨乾隆欢喜,挖空心思设计的。也就是这次南巡中,直隶新成知县制作“爆灯”,突然发生爆炸,烧伤 10 多人。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了巨额的社会财富。

但乾隆毕究是位有作为的皇帝,首先,他游乐而不废政务。在南巡途中,他带着处理政务的班子,各地报告,奏章直接送沿途驻跸行宫,乾隆的审阅批复与在宫中没有两样。第二次南巡时,正值平准战争,乾隆一边巡幸,一边阅读前方奏报,指示方略,发布命令。利用召见地方官机会,考察属员,昏聩的江西巡抚郝硕,就是在考察中就地免职的。其次是视察河务海塘工程。乾隆二次南巡时,视察了徐州治河情形,命令将土堤改筑成石堤。他大力表彰治河功臣,也造就了一批治河专家,如裘曰修等。他两次视察了浙江海宁的海塘工程,命令修筑了柴塘与石塘两道塘坝,对于抗御海潮侵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第三,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广大量笼络东南土人的工作。他到江宁,目的是祭明太祖陵。他喜欢舞文弄墨,吟诗题额。有一位江南老名士叫沈德潜,67 岁中进士,担任过翰林院编修,这时退休在家。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南巡时,让沈德潜陪同,两人常以诗唱和。有一次游西湖, 恰逢天降春雪,乾隆诗兴大发,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可是到第四句,文思衰竭,再怎么也吟不下去了。这时是沈德潜替皇上解了围,续道:“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大喜,把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赏给了他。

然而,这些功绩终究不能弥补六下江南造成的劳民伤财、去俭倡腐的过失。乾隆中叶以后,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吏治愈益败坏,晚年更宠信和乾隆下江南 - 图1这个大坏蛋,激化了社会矛盾。清朝统治从此一蹶不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也就进入了它的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