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地震的周期性或地震的间歇性。如图 8-12, 在全世界范围内,40 年代是 7 级以上大地震次数最多、最活跃的时期。
在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如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带,1915—1933 年共 19 年间,发生了一系列 7.8 级以上的浅源地震;
1934—1951 年共 18 年间,在整个断裂带上都比较平静,1952—1969 年这 18 年间,地震增多,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具体到一个活动断裂带或地震带,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情况也很明显。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断裂带,1920—1954 年的 25 年内,先后发生了海原、古浪、昌马、山丹、民勤等多次 7 级以上的地震,但此后却一直保持相对的平静。又如,陕西渭河地堑,881(唐广明二年)—1486 年(明成化二十二年)的 606 年间,未见破坏性地震记载,此后到 1570 年间,地震转入
活跃期,1556 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 月 23 日发生了空前的 8 级大地震(震中在今华县);1570 年以后又趋向平静,极少发生 5 级以上的地震。再如, 1679 年三河、平谷大地震和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同属燕山地震带,时间相
隔 297 年,存在 300 年左右的准周期性。
这种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释放的全过程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种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是震源机制粘滑和蠕动交替进行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