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它对于矿产的形成、形态、分布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形成地貌的重要基础。

(一)褶皱与矿产

  1. 许多赋存于褶皱的沉积岩层中的矿产,必须搞清楚构造形态、规模, 才能探明矿床的分布、大小、产状等情况。

  2. 在背斜顶部常发育一组张裂隙(如图 7-45),提供矿液的侵入通道, 在此部位容易形成脉状矿体(矿脉)。

  3. 岩层褶皱时,由于层间滑动(如同一本书挤压弯曲时,页与页间产生相对滑动),在上下层转折端部位容易形成空隙(称为虚脱,图 7-48),常为矿质填充提供条件,形成鞍状矿体(图 7-49)。如辽宁东部的一金矿,在62 个枢纽带中发现矿体 50 个。四川宁南铅锌矿,也形成于褶皱转折端部位。

  4. 具有封闭条件的穹窿、短背斜等是重要的储油、储气构造(图 6-10)。

  5. 构造盆地常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二)褶皱与地貌

褶皱构造与地貌的关系至为密切,它几乎控制了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脉。研究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有必要研究褶皱构造。如北京西山地质构造主为一系列交互排列的 NE 向或 NNE 向向斜构造和背斜构造,沿向斜构造形成许多 1000m 以上的山峰,如妙峰山、清水尖、百花山等。

(三)褶皱构造与地球发展历史

褶皱的发育过程、特征及褶皱时代等往往代表一个地区的构造运动性质及地壳发展历史。通常利用角度不整合的时代来确定褶皱的时代。虽然褶皱构造的形成是长期的,但其最后完成的时期常与某一构造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地层剖面上看,就是以不整合面来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一般以典型剖面地区的地名来命名,如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而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即是褶皱形成的时代。例如,在一个地层剖面中,存在一个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是早白垩纪,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是始新世,那么这个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也就是下伏岩层的褶皱时代)是在早白垩纪以后和始新世以前。若此不整合代表燕山运动,则这次褶皱属燕山期褶

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