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的太古宙地层
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即东经 105°以东,北纬 31°—43°之间,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图 11-2)。地层划分暂时分下太古界和上太古界,其界线为 29—30 亿年。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三带:北带自宁夏吉兰泰,经内蒙古乌拉山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南部的龙冈山及辽东地区,其中以燕山东段地区的岩层时代最老,称迁西群,以深变质麻粒岩与片麻岩为主,同位素年龄为 31—36 亿年(铷锶法),是我国已知最老的岩系,属下太古界。原岩以超基性及基性火山岩为主,并含多层硅铁沉积(符号 BIF),变质后成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形成重要铁矿。在辽吉地区划分为龙岗群和鞍山群,鞍山群属上太古界,下部以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等为主;上部是浅粒岩、片岩及磁铁石英岩,形成著名的鞍山式铁矿。在晋北、内蒙古阴山一带的太古宇旧称桑干群,现划分为下部的集宁群和上部的乌拉山群,以片麻岩、混合岩、蛇纹大理岩等为主。中带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太行山地区可以分为阜平群和龙泉关 群,二者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称阜平运动(与此运动相当的有建屏运动、鞍山运动、嵩阳运动、铁堡运动等),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一次构造运动。鲁西地区称泰山群,以黑云母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角闪岩及变粒岩等为主,主要由古老的侵入岩变质而成,难以进行地层划分。南带主要分布于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呈 NW-SE 走向,分别称太华群、登封群、大别群等。至于中国西北地区,即东经 105°以西、北纬 35°—45°之间,也分
布有古老变质岩系,但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目前尚未进行划分。太古宙主要地层见表 11-2。
在太古宙地层分布地区,当时有强烈的超基性、基性以至中酸性火山活动,并有普遍的硅铁质沉积或碳酸盐岩沉积。但是到了早太古代末,这些活动地区逐渐形成陆核。如图 11-3 所示:计有 4 个古陆核,它们是吉(林) 南(部)陆核、冀东陆核、河套陆核和鲁中陆核。到了太古宙末,这些陆核又进一步发展扩大。而在陆核的边缘及各陆核之间,则为继续活动的地槽 区:如北部边缘为内蒙古地槽,东部边缘为胶辽地槽,南部边缘为豫皖地槽, 斜贯南北为山西地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