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洼学说

槽台说认为,相对活动的地槽区和相对稳定的地台区是地壳构造的两大单元,而地台区是由地槽区演化而来的,并且是地壳发展的最后阶段,这种观点曾为多数地质学者所接受。但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所谓稳定的地台区又变得活动起来,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台活化,或叫地台回春;而把这样的地台则称为“活化地台”,但也有人认为地台既然活化,那就不属于地台的范畴, 而应属于地槽的性质,管它叫“再生地槽”。

陈国达在多年考察实践中,注意到中国地台从中生代以来的活化现象, 比如在古老变质基底的上面覆盖了古生代的盖层,而在厚度一般不大的古生代的盖层上面却又覆盖了巨厚的甚至达六七千米的中生代地层,且常伴随着大量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碎屑岩,褶皱和断裂构造也非常复杂,等等。说明中国地台区到了中生代发生剧烈拗陷,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而强烈, 构造运动也十分剧烈。50 年代末期,陈国达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属于地台,也不属于地槽,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从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陈国达把这种新型活动区叫做“地洼区”,它是大陆壳发展演化的第三个构造单元。地洼区的最主要特征是地壳运动强烈,区内出现强度很大的构造起伏,既形成上升的短带状隆起,称为“地穹”,各隆起之间,也形成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为“地洼”。地洼中充填了地洼沉积,因此地洼具有三层结构,即地台基底、盖层和最上面的地洼沉积层。

地洼区的发现和阐明,揭示了大陆壳的发展过程,并非如槽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式的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台阶段,而是多阶段发展的。地洼说认为:地壳由地槽区演化到地台区,是由动到“定”;由地台区演化到地洼区,是由“定”到动;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互转化和交替更迭的过

程,称之为动“定”转化。地洼说还认为:这种动“定”转化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地洼区还要进一步向着另一新型的稳定发展,⋯),这种发展过程, 称之为“递进”。地壳的发展规律叫做“动‘定’转化递进律”(图 9-3)。

二、地洼学说 - 图1

地洼说认为: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上地幔物质因热力和重力作用产生的离心扩散和向心凝聚。当上地幔下部物质受热膨胀时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强烈地壳运动,地壳趋于活动;当上地幔上部物质自浅处向深处凝聚、进行重力分异和散热收缩时,发生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壳运动,地壳趋于稳定。地壳发展就是这样在地球内部物质的凝聚与扩散的矛盾中互相转化而递进的。

地洼说认为:地洼区不仅在中国最为典型,而且遍及世界各个大陆,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地洼说的实用意义在于阐明一种新的成矿作用,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领域。地洼区矿产有自己的特色,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内生矿床(钨、锡、钼、铋、铜、铅、锌、锑、锂、铍、铌、钽、铀以及铁、金、汞等),而且也形成丰富的煤、石油以及其他沉积矿床。以石油而论,过去仅知地槽型(如台湾)和地台型(如大庆)两类油田,但我国还蕴藏着许多地洼型油田(如大港、胜利等),这是原来的找油理论所未论及的。地洼区除自身的成矿作用外,还继承了历代前身的矿产,因此区内地下资源综合多样,并常形成既大且富的叠加矿床和多成因矿床。基于这种原因,地洼说的创立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