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震旦纪到来之前,在中国曾发生一次强烈而影响宽广的构造运动,即晋宁运动。受晋宁运动影响,中国古地理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图 11-12),许

多地区隆起为陆,如从西到东,横亘着断续的稳定地带,塔里木地台、柴达木地块、华北地台等几乎连成一体,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在震旦纪始终屹立于海面之上,称为华北古陆。中国南部的扬子地台,也出露于海面之上,称为扬子古陆,和其东部的淮扬古陆等连在一起。古陆的周围或边缘, 则是拗陷活动地带,北边是天山-蒙古-兴安地槽,南边是昆仑地槽、祁连地槽、秦岭地槽。扬子古陆西侧川滇地区是活动地带;它的东侧湘、桂、皖、浙、闽、粤一带,震旦纪长期海侵,有些岛屿耸立海水之中,称为华夏岛海, 这也是非常活动的地带。

震旦纪地层在华南广泛发育,西北地区也有分布,华北地区因当时形成古陆,未曾沉积震旦系,只在南缘和东缘(如辽南、胶东地区)略有分布。震旦系可分两种主要类型,即北方型和南方型。北方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东缘,早期以滨海相为主,沉积物为砂岩、页岩,含海绿石;晚期以浅海相为主,沉积物为碳酸盐岩;末期发生海退,又以砂页岩为主。南方型广泛分布于华南各省以及青海和新疆的局部地区,沉积相和华北有近似处,具明显的二分特点,即早期以陆相-滨海相沉积为主,多为碎屑沉积(紫红色砂岩、砾岩等),并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早震旦世晚期发生大面积冰川作用, 冰碛层分布极为广泛(图 11-12);晚期浅海广布,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形成白云岩-硅质岩建造。中国各地震旦系划分和对比见表 11-4。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为中国震旦系标准剖面出露地区,其地层划分和岩性特征见表 10-5。从剖面中可以看出地史发展的几个特点:1)地层二分相明显,反映由陆相、滨海相向浅海相发展的海侵过程;2)早震旦世开始,有火山活动,莲沱组中有凝灰岩沉积;3)早震旦世曾经发生冰川作用,以南沱组中含冰碛岩为代表;4)震旦系底部与上太古界崆岭群呈不整合接触, 说明震旦纪之前有一次构造运动,即晋宁运动;5)震旦系上统称灯影组, 主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在其顶部(天柱山段)近年发现小型软舌螺等化石, 通称小壳化石。国际上认为寒武系底界应从过去的三叶虫带下移至始见小壳化石的层位,因此灯影组顶部小壳化石带成为连续剖面中震旦系与寒武系的重要界线模式之一(云南亦具备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