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传承——赣鄱风骨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

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

人杰的典范和楷模徐稚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称“南州高士”。徐稚以“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

徐稚从小读书刻苦,9岁即能记诵《春秋》和《公羊传》,有一次,大家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徐稚11岁时,有一天到东汉大儒郭林宗家去玩,看见郭林宗正在院子里指挥工匠们砍树,徐稚就问他:“郭伯伯,这棵大树冬天能挡风,夏天好乘凉,为什么要把它砍倒呢?”

郭林宗说:“院子方方像个口,木在口中是个‘困’字,不吉利,不砍掉它,办事就会不顺利。”

徐稚顺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字,郭林宗看到后,立刻叫工匠们停止砍树。

原来徐稚在“口”中加上个“人”字,就变成了囚犯的“囚”字,人住在方方的院子里不成了囚犯了吗?郭林宗也觉得自己太荒唐了,便不再砍树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夸赞徐稚聪明。

徐稚15岁时,奉父亲徐俭之命,在外祖父欧阳氏的资助下,来到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非常喜欢年轻好学的徐稚,便将平生所学倾力传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智度寺开始了长期的隐居生活。

槠山一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徐稚一面在这里隐居种地,一面没帐授徒,在被后人称为“徐孺子读书台”的巨型石坡上苦读不辍,对《严氏春秋》、《京氏易》和《欧阳尚书》的研读造诣尤深。

徐稚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南阳大儒樊英和江夏学者黄琼请教,得益匪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并结交了许多正直的饱学之士。史书称他除学术外,兼综七纬、变易、风角、推步等高深知识。

徐稚在槠山隐居时,亲自耕种庄稼,非其力不食。由于他在当地颇著声望,在他的影响下,槠山一带民风淳朴,世俗清正,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因此徐稚受到地方官员多次的察举和推荐。

一向礼贤下士的尚书陈蕃在147年出任预章太守后,还未来得及进衙门办公,便急着要去拜访徐稚。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徐稚准备了一张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并在南昌东湖边为他建了一座小宅,后来成为徐孺子祠的地方。

因此,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稚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他曾拜黄琼为师,后来黄琼当了大官,徐稚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琼邀请他去当官。

164年,黄琼去世,人们纷纷前去吊丧。徐稚作为他的弟子,为报当年教育之恩千里前往,他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一路为人磨镜自给。

徐稚到了黄琼家,他也不和家属说话,也不和周围人寒暄,而是一个人拿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放声痛哭后就走了。

周围的人也不知道他是谁,都被徐稚的这些举动弄得莫名其妙,大家议论纷纷,有人就去问主持丧事的人:“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啊?”

主持丧事的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反正那个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这里放声大哭。”

大家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说:“那这个人肯定是徐稚了。”

于是众人选派善于言辞的陈留人茅容,跨上快马急忙去追赶徐稚,不久茅容就追上了徐稚。

茅容拉住了徐稚,买来了酒肉,两人在一起边吃边聊。一开始,茅容和徐稚谈论国家大事,徐稚却一声不吭。

茅容只能改变话题,和徐稚讲讲农田之事,徐稚这下却打开了话匣子,和茅容大谈特谈如何种庄稼。茅容非常郁闷的吃完了这顿饭,由于徐稚不愿和茅容回去,吃完饭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茅容回去以后,将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大家。有人说:“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然则孺子其失人乎?”

意思是责怪徐稚没有和茅容谈论国家大事,这是徐稚看不起茅容。

郭林宗也在场,他却说:“你们说得不对,徐稚这个人品格非常高洁,他饥饿的时候也不会接受别人的饮食,寒冷的时候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衣服,现在茅容请他吃饭而他没有拒绝,说明他在内心已经肯定茅容了,他之所以不和茅容谈话,不是因为他看不起茅容,而是因为他大智若愚啊!”

于是人们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真是高人啊!”

另外,当郭林宗之母去世时,徐稚也赶到介休凭吊,只置生刍即春草一束于墓前而去,却并不见主人。

相传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稚,徐稚却认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

徐稚谢世后,葬于南昌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城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旁注]

郭林宗 即郭泰,东汉末学者,字林宗,太原介休人。身长8尺,相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列国。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

樊英 东汉末年的大隐士,大学问家,大约生活在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之世,学问和德行俱都受到当世之人的推崇,他的行为也颇具神秘色彩。

察举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汉武帝时开始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陈留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战国时期属郑国,名留地,后被陈国所并,更名为陈留。商汤时著名宰相伊尹,东汉文学家、政治家蔡邕,艺术家、文学家蔡琰,东汉末年曹操部将典韦,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等均是陈留人。

陈蕃 东汉名臣。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父亲的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暗自吃惊,知道他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千古名言。

[阅读链接]

根据历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及当代《南昌市地名志》记载证明徐稚是豫章故郡北沥村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其《豫章北沥徐氏族谱序》中也记载“今北沥徐,自西汉审言始,四传而至南州高士讳稚字孺子者”。

范晔的《后汉书·徐稚传》、唐代张九龄的《全唐文》、北宋曾巩的《祭汉徐孺文》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稚出生于北沥村。

关于他的出生地,还有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家坊之说。其中白土镇隐溪村人说是明显的误传,隐溪村只有800多历史,与徐稚1900多年相差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