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第一剧种东河戏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是在赣州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又称东河戏。
东河戏初名赣州大戏,它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于一身,起源于赣县境内的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睦埠一带。
东河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在嘉靖年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
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
这种坐堂班即被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历代沿袭。“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
1646年,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个戏班。
“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目连传》,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其“耙”。这指的是该剧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种三刃铁叉,演出时常演员用耙不断向人的头部、腋部、胯部掷出追打,惊脸的动作能把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目连传》正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绝技来表现剧情。
《五台会见》中讲杨三良模拟十八罗汉神态,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铁树传》演许真君降伏孽龙,群歌群舞场面气势宏伟,动作奔放遒劲,所以受到当时人的极大欢迎。
“玉合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大,并派生许多戏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
1654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聚雪班”,后改为“凝秀班”。高腔、昆腔互相渗透,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以昆腔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当地有一个小故事:
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由于在苏州年限已久,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买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
“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许多文人、当地士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
康熙时,东河戏又吸收宜黄调,简称“二凡”。咸丰后,又吸收桂剧西皮戏、安庆剧、弋板、削匕调、秧歌等,这就使得东河戏乱弹腔形成以二凡西皮为主,同时又吸收安庆调和南北词的一套完整系统。
这时剧目非常繁多,皮黄剧目以列国、秦汉、三国及唐宋历史题材为多;唱安庆调的主要有《打樱桃》、《听琴接驾》等,唱南北词的有《安安送米》、《洞宾对丹》等;其他如《小放牛》、《进城看女》、《打花鼓》、《大补缸》等,亦各有专用曲调。
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至此东河戏的发展历程基本完善,它糅合高腔、昆腔与乱弹腔为一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腔合一”的剧种,三种声腔齐头并进,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各有绝技,多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自乾隆至同治的100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的最高峰,流布最广。当时,仅河东一片,职业班就有49个,演出剧目高腔有252种,昆腔有96种,弹腔655种,流行区域发展到赣南各县和吉安地区以及闽西、粤北与梅县、潮州和湘西部分区域。
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州第一剧种”。
东河戏班社多为班主制,由有衣箱的人为班主,主持入社的人通常称为“老包”。他们有的自己有衣箱,有的向别人租来衣箱;有的自己能演戏,也有不会演戏的;有一人独当,也有几人合伙的。
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官话,本剧种人称为赣州官话。其声平仄略与普通话相反;反之亦然。丑行有时纯用地方语音插科打诨。昆腔戏唱叶音略近“吴音”。
东河戏传统剧代表剧目有《雷峰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等。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主要演弋阳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三国传》、《封神传》、《铁树传》等。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黄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
高腔的《双斗猴》,皮黄的《九江为王》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很少见。
[旁注]
昆曲 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目连 即目犍连,也称“大目犍连”简称为“目连”、“目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弘扬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暗杀,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桂剧 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中州韵 又称“韵白”,是我国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最开始是以当时的北方话为基础的,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
[阅读链接]
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然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