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江西文化,即赣文化,又称江右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2000多年中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发展成江西本土文化。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点燃了人类烧制原始粗陶的火焰,开拓了华夏最早的铜工业基地。
江西地处大江南北交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各种原始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其文化面貌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沿海、江淮和华南文化的因素,文化面貌多姿多彩,反映出先民的独创性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性。
古老赣江孕育远古文明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我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章”、“贡”二水汇合而成的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
江西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如在江西安义、乐平、萍乡、新余等地都发现了20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
如仙人洞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仙人洞遗址的洞口朝向东南,前面有一条小河。遗址中的遗物非常丰富,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和人头骨、下颌骨、牙齿等,还有数以万计的动物骨骼碎片。
其中最特别的是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这不仅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
此外,在仙人洞还发现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这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仙人洞遗址发现有华南地区洞穴罕见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清晰地层堆积,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万年仙人洞中的石器有一部分是打制的,如刮削器、砍砸器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来后未经任何加工就用来作切割或刮削之用。还有一部分石器则是经过磨制的,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得也比较粗糙。
洞中的陶器都已破碎。从残片观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都显示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
当时烧造陶器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漂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另外,原始的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经过鉴定,万年仙人洞遗址里发现的大量兽骨都是野生动物遗骨,鹿、猿、虎、野猪、麂、猪獾、小灵猫、果子狸、猕猴等,龟、鳖、螃蟹的碎骨。
此外,在泥内发现属于4个个体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8岁和1岁左右的小孩。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但事实上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从仙人洞遗址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可以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同时防御野兽的侵袭。
这时还没有产生原始农业,人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大源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我们的祖先却凭借着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到了后来,被称为“百越”的民族进入了江西赣南地区。除了原始的百越人以外,在赣南的高山峻岭、深山老林里,也生活着一种传说中的“赣巨人”。
有关赣巨人的最早记载,始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书中记载: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
这也是有“赣”字最初的描述。
晋朝时郭璞在为《山海经》做注时,对赣巨人的活动地点进行了确切的记录:
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披发、好笑,雌者能做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因有此人,因以名水。
自晋朝以来,赣南就设立了行政区划,称南康郡,隋代改称虔州、南宋改为赣州,治所赣县。然而,赣巨人说的《山海经》虽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却是魏晋以后增补进去的,特别是有关长江以南的记载,后世增补的情况较为突出。
而且战国时期的典籍多由中原士人编撰,因受交通等自然现状的阻隔,对长江以南的地理情况不甚了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岭南,中原汉人才陆续迁徙赣南,成为客家人。
但由此可以证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辛勤开拓祖国中原大地的同时,居住在华南、东南地区的先民们也在披荆斩棘,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再南面的珠江流域,应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彩流离的瑰丽图景,而且为后来独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打下了基础。
[旁注]
绳纹 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一种比较原始的纹饰,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是在陶拍上缠上草、藤之类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从早期的磁山文化开始,几乎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
笄 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因此古代特指女子15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为“及笄”或“笄年”,并为之举行成年礼。
郭璞 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理论,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也是我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是中华术数之大奇书。
客家人 又称为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秦代,经西晋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其中有相当部分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而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则在南宋才形成。
[阅读链接]
据资料记载,到全新世初期,以打制、磨制石器和粗砂绳纹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在我国华南、东南地区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发现,而万年仙人洞遗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为万年仙人洞有层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华南地区较早被发现,还经过两次科学发掘,人骨和动物骨骼也都经过了鉴定,这就为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有人提议,可以把这同一类型的原始文化定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