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小山两相宜晏氏父子
我国词史上名家如林,但是父子并称而又足以影响一代风气的词人只有两对,这就是南唐的李璟、李煜和北宋的晏殊、晏几道。晏氏父子因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而被词话家们合称为二晏,或大小晏。
晏殊,字同叔。因他死后谥为元献,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晏元献,生于991年,抚州临川人。
晏殊的先世并不显达。晏殊之父晏固只是抚州衙门的一个小吏。晏殊7岁知学问,能文章,被乡里誉为神童。13岁时,适逢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已知洪州即江西南昌,一见奇之,将自己的女儿许与他为妻。
李虚己喜作诗,精于格律,曾以诗法授晏殊。在这种奖掖和教育下,晏殊迅速成长起来。
1004年,晏殊14岁时,江南地区大旱,朝廷派张知白安抚江西。秋后,张知白访得晏殊之名,遂以神童荐之于朝。次年三月,真宗召见晏殊,命他与进士1000多人并试于廷中。
他略无畏惧,援笔一挥而就。真宗大为嘉赏,特赐同进士出身,擢为秘书省正字。尚未成年的晏殊就这样跻身朝堂了。
从此之后,晏殊在仕途上稳步升迁。他23岁丧父,24岁丧母,本该去官守丧,但两次都被“夺服起之”,可见朝廷对这位才士十分珍视。
在仁宗朝,晏殊很快地跃居政府中枢和宰辅之位。他虽然禀性“刚峻简率”,但这似乎对其前程影响不大。他35岁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41岁为三司使,42岁为参知政事,50岁加检校太尉枢密使,52岁自枢密使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晏殊53岁加集贤殿大学士,并兼枢密使。青云平步,成为一代名相。其间虽曾短期出镇宋、亳、陈等州,但都是“近畿名藩”,属于照顾。
晏殊54岁才罢相出知颍州,后又移陈州、许州,60岁时知永兴军,后移知河南,兼西京留守,封临淄公。最后以病归汴京,1055年去世,享年65岁。
晏殊平生好兴办学校,吸引贤能之士,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出自门下,王安石也受过其奖掖。所从游者多文学之士,其“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
晏殊在知应天府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在宰相任上时,晏殊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官高俸厚之后,养成了“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和“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的生活习性。以他的地位和才华,这些活动对造成北宋一代词风起了推动作用。这些经历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时人曾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他与欧阳修二人上承唐五代余绪,下启一代词风,的确是拉开了宋词发展序幕的先驱者。
晏殊工诗善文,生平著述甚富,文集达240卷之多,存世的作品以词为多,也以词的成就最大。其《珠玉词》具有一定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是宋初一部珠圆玉润的典范性词集。
晏殊的词真挚而自然地反映了属于他太平宰相身份的特定的生活情趣,特定的欢乐和悲哀。他专攻小令,利用这种抒情短章写出了自己那个天地中的生活感受。除了部分祝寿和应酬之作外,他的许多篇章都显得情景相容,笔触清婉,风格遒上,含蓄蕴藉。
晏殊在抒发自己特有的情感时,精于造句炼语,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生活感受,体察入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理。他的代表作之一《浣溪沙》,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有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
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两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
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于是他在《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一联属对工巧而流利,深挚而又自然地表现作者悼惜春残、感伤年华飞逝的心绪,是历代盛称的名句。
晏殊自己富贵大半生,但他的幼子晏几道却因落魄的身世、悲愤的感情而在词的造诣上超过了乃父。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子。大约生于1030年,卒于1106年。
晏几道童年时正是晏氏家族赫赫扬扬的时期,父亲高踞相位,5个哥哥也先后步入仕途。他不知人世艰辛为何物,养就了一身天真烂漫的脾性。
晏几道也是才华早露,大约十五六岁时,就受到宋仁宗赏识。有一次,开封府与大理寺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乐,宣晏几道作词,他填《鹧鸪天》献上,大得仁宗欢心。
晏几道二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从此他遭遇坎坷,不但终生仕宦不得意,而且还受到种种意外的磨难。
1074年,郑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治罪,晏几道因曾赠诗与郑侠,也被牵连下狱,出狱后生活境遇每况愈下。
大约50来岁时,晏几道才当了监颍昌府许田镇一名小官。不久退休回京,栖身于父亲残留的旧宅。
晏几道禀性孤高耿介,与世不合。虽家财散尽,不愿践贵人之门,因此他晚景凄凉。
晏几道的好友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由此可见其为人。
正由于晏几道亲历了盛衰不同的环境,饱谙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而多作感伤惆怅之词,以寄托自己的哀愁。他晚年在汴京作《阮郎归》词自伤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替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晏几道的孤标傲世、洁身自好之性,似乎越到晚年越强烈。他只愿任情适性,我行我素。
此外他还有藏书之癖,每有迁徙,不管家有多穷,定要将书搬完。其妻非常厌烦,骂他“有类乞儿搬漆椀”,他只得作诗解嘲。
晏几道就这样在清贫中自得其乐,享年近80岁,是一个老寿词人。
晏几道最著名是一部《小山词》,有词约250多首。与同时期大多数词人竞作长调慢词不同,他喜欢的是小令,专用这种精炼短小的形式来变化多端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成为宋词中以小令独擅胜场的高手。
[旁注]
夺服 古时官员遭父母之丧,必须去职在家服3年之丧。但朝廷对大官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守制尚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古称“夺情”,亦称“夺服”。
小令 古代的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因此小令是词中的前辈。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有齐句,有长短句,非常有自由度。
大理寺 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士,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
汴京 即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是我国八大古都,历史上曾有魏、梁、晋、汉、周、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史称七朝古都。再加上西汉时的梁国、后宋和明朝,又称十朝古都。
[阅读链接]
在形式的运用和造句炼语等方面,晏几道深受父亲影响,因而前人说小山词有大晏风,是从《珠玉词》化出。但实际上小晏与大晏成就不同,体貌各异。
他是“古之伤心人”,由于生活经历与大晏迥异,因此其词基调凄婉低回,感情哀伤浓郁,其艺术境界非大晏所能比拟。他的词风更近于李后主,充满对往事的深切追恋,情感虽不及后者哀痛,婉曲幽峭处或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