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越剧——五音戏

五音戏是独有剧种,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作为地方独有的剧种,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不落俗套,因而又有北方越剧之称。

悲情故事催生的小曲

相传,在清代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周的知县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而遭到其他官员的嫉妒。由于周知县曾议论过同治不理朝政,对慈禧不满,导致他遭恶人告状、陷害,最后全家被抄斩。

在这场大劫难中,周知县只有一个14岁的女儿被老仆人带着躲进后院枯井中待了五天,这才幸免一死。在逃难路上,老仆人因为过度疲劳和惊吓死去了,只剩下周知县的女儿孤身一人逃到章丘。

为求生存,这个小女孩剪掉头发当了尼姑,进了齐长城以北的慈恩庵,也就是后来的章丘文祖镇西田广村西北角山坡的一个尼姑庵。因为她姓周,人们都称她周姑子。

周姑子言温貌美,聪明伶俐,能歌善曲。每每想起含冤而死的父亲和家人,痛不欲生,在佛旁自悲自叹,泣不成声。后来,她为抒发自己的不幸和父亲的冤情,便写词作曲,自己小声吟唱。

在那个时候,凡是削发为尼的尼姑们,都有自己的苦衷,她们听到周姑子小曲,无不为之感动落泪,纷纷向周姑子诉说自己的苦难。于是,周姑子又把其他尼姑的不幸编成小曲,在空闲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吟唱。

当时的尼姑们要生存下去,主要是到周围的村庄去化缘,而周姑子出身于大户人家,不懂得其他尼姑们的化缘技巧,轮到她下乡化缘的时候,她便沿街说唱自己的小曲:

未曾开口泪两行,施主听我说端详。

本是宦门闺阁女,世道不公遭祸殃……

天昏地暗无日月,天下谁叹削发者,

佛旁自对孤烛叹,心里怨恨对谁说……

周姑子委婉的悲调,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惜,于是,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们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节省米面送给周尼姑。

章丘青野村在慈恩庵西北方向,相距不远,是周姑子常去的地方。因而,周尼姑的小调在该村流传最广。

清代同治末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很多穷人都因吃不饱饭而做起了乞丐。其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他们每天要饭归来,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

这对夫妻看见周姑子因为能唱小曲而可以很轻松地要到饭,于是,他们也把这些小曲唱给附近的人听,以便要到维持生存的食物。

后来,其他要饭的人见他们夫妻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跟着周尼姑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都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就这样,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地传开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小调。

乞讨者们由于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于是,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将原来的干口清唱加上了一些锣鼓和其他乐器,在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红白公事等场合下,以一种新的形式唱给大家听。

周尼姑因为长期在悲伤中度日,当她活到30多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周姑子虽然含恨而去,但是,章丘青野村的村民却纷纷迷上了这种小曲。

在当时,因为周姑子化缘时肘上总会架着一只小鼓,边敲边唱,人们便把这种小调叫“肘鼓子”。周尼姑苦难的人生,使她在演唱时声情并茂,幽怨缠绵,以至于大家都受了她的小曲的影响,把曲调演唱的有声有色,催人泪下。

清代光绪年间,章丘青野村有个青年叫“赵宝子”,学名赵国庆,他外出打工走南闯北,学了不少戏段,如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

赵宝子回乡后,听了村民们唱的肘鼓子,觉得这种小曲曼妙动听,便把自己在外边学到的戏段内容移入到肘鼓子的唱腔里,并唱给乡亲们听。谁知,他一唱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章丘青野村,因为有肘鼓子唱调的深厚基础,所以,许多青年男女便开始跟着赵宝子学习唱段。这帮青年中有兄弟靳成章和靳成花两人很有艺术天赋和表演天才,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几年后,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在赵宝子戏文的基础上,由简单唱段的小曲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短小戏剧。最著名的剧目《王小赶脚》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这个时期,以靳氏兄弟为首的戏班开始到外地村庄演出,或给有钱人祝寿,或赶山会、庙会等。就这样,青野村的第一个戏班诞生了,并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本地人还是习惯地称为“肘鼓子”。到了清代末期,此戏已经在山东章丘地区享有很大的名气。

[旁注]

尼姑 我国对比丘尼的俗称。尼,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而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我佛教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化缘 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打场子 玩把戏或拳术时,拿绳子或用拳、刀作虚势令人后退以围成场地。亦谓在空地上卖艺。我国传统戏曲在古代,大多都是通过打场子来获得收入。

堂会 即堂会戏。指个人出资,邀集演员于年节或喜寿日在私宅或饭庄,会馆,戏园为自家作专场演出。演出的收入,往往数倍于平日的业务演出。旧时,京都官僚富豪或有钱人家举办喜庆宴会时,请艺人来演出助兴,以为体面荣光,以此招待亲友,谓之堂会戏。

[阅读链接]

关于周姑子戏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在明清时期,章丘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民间秧歌受章丘梆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三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章丘秧歌”或“秧歌戏”。

传说,在清代康熙年间,文祖镇西王黑村的水母庵里来了一个姓周的姑娘,她本是皇宫的宫女,为逃避迫害来到章丘文祖镇,她以唱戏为谋生手段四处云游化缘,人称“周姑子”。

周姑子长期在西王村不远的青野村居住,该村赵国庆因喜爱其唱腔,遂拜师学艺。赵国庆又传艺给同村的靳成花、靳成章兄弟,二人后来成立了章丘第一个周姑子戏班,成为周姑子戏的第一代艺人,在清代末期红极一方。